四月的甘南雪域高原,海拔3000米的云端之上,残雪尚未褪尽,狂风裹挟着冰粒,狠狠砸向铁皮板房,发出“咚咚”的闷响。气候变幻莫测。中铁一局新运公司西成铺架工区的建设者们身着厚重防寒服,在呼啸风声中忙碌穿梭。安全总监张吉展的安全帽绳紧勒着冻红的脸颊,技术员张扬紧握着钢卷尺在风雪中折射出冷光,测量员王世立的观测镜蒙着一层薄霜.....
这群平均年龄30出头的小伙子,正以热血与担当践行“一局制梁”品牌,在雪域高原上谱写新时代筑路者的青春答卷。
张吉展:高原上的“鹰眼护卫”
“吊装范围内禁止人员出入!”早上8点,凛冽寒风如利刃割面,普通人在这低氧环境中连呼吸都略显困难,张吉展却要开启每天高强度巡查。他那洪钟般的吼声,穿透刺骨寒风,瞬间叫停正在吊装搬运机部件的吊车。
只见他迅速半跪在搬运机旁,睫毛上已结满冰晶。紧紧盯着每一个螺栓,嘴里不停念叨:“抗剪切接头M30螺栓必须打到600N,高原上风大,每个螺帽都得牢牢‘咬’紧,绝不能有丝毫马虎!”作为经验丰富的资深“老安全”,张吉展对眼前这台能够承重600辆小轿车重量的箱梁搬运机的数据拦熟于心。他深知,任何一处螺栓松动的松动或部件磨损,都可能成为潜伏的安全隐患。
他神情严肃地告诫周围工人:“别嫌多打两个高强螺栓麻烦,在这高寒缺氧之地,安全规程就是保命符,容不得半点儿戏!冻土层的设备基座容易移位,瞧!这颗螺丝已经松了半扣。”说着,他迅速从工具箱掏出扳手,拧紧关键部位。
面对同事“比唐僧还啰嗦”的打趣,张吉展总会认真回应:“我多叮嘱一句,兄弟们的安全就多一分保障,这啰嗦很值得!”这份对安全的执着,让他在过去一年里,累计排查并消除189处安全隐患。在他的严格管理下,西成铺架工区2024年获评集团公司“安标工地”的称号。
张扬:毫米级精度的“技术标尺”
午后,阳光无力地洒在空旷的梁场上,技术员张扬全神贯注地趴在箱梁模板旁。他手持塞尺,在0.5毫米的缝隙间轻轻滑动,眼神专注,仿佛此刻世界唯有这微小缝隙。
“翼缘板拼错台缝超差0.3毫米,必须重新调整拼缝。”他的声音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身旁拼装工人挠着头,满脸疑惑:“张工,就差这么点,影响能有多大呀!何必这么较真?”张扬迅速掀起安全帽沿,用冻得发紫的手指轻敲模板,耐心解释到:“可别小看这0.3毫米误差,对梁体外观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说着,他迅速掏出蓝色封面的技术规范手册精准翻到模版拼装章节,“你看一孔箱梁几十条拼缝,如果每条拼缝错台都差几毫米,预制出来的箱梁外观会是什么样子,咱们对每一个数据负责,就是对工程质量负责”。
一番专业详尽的讲解,让工人们如梦初醒,心服口服,立刻动手拆起重调。在他眼中,梁场上的每个细节都在他的“毫米字典”里有着明确的定义:那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用专业和责任捍卫“一局制梁”品牌的品质承诺书。
王世立:锚定毫米精度的“眼睛”
高原清晨,箱梁模板上的残雪泛着青灰冷光,-10℃的寒风卷着冰晶灌进测量员王世立的衣领,防寒服的帽檐结满白霜,呼出的白雾刚离唇便被撕成碎末。他伏在光学水准仪前,厚手套下的手指冻得麻木,却仍紧攥着仪器旋钮,低温让金属部件冷如冰铁,镜片频繁蒙上雾霭,他不得不反复用掌心焐热,在寒与暖的交替中守护观测的清晰。
“相邻及同一断面互差控制在2mm之内,底模左侧小里程端12m位置处低了1mm,用千斤顶向上微调一下。”王世立的指令混着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格外有力。手指冻得通红,转动螺旋对准塔尺,每一次微调都需屏住呼吸,生怕呵出的热气模糊视线。他却紧盯目镜里的横丝,任其与水准尺刻度严丝合缝,在低温中与严寒展开无声角力。
“观测镜里不仅有棱镜反光,更映照着筑路者的责任刻度。”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缺氧带来的眩晕时刻敲击太阳穴,冻土让脚架卡扣冻得僵硬,仪器金属部件在低温下的细微收缩都可能影响数据,但这些困难,都在他反复校准的动作中化作对精度的执念。他深知,手中的每串数字都重如千钧:2mm的误差红线是安全的底线,0.8毫米的偏差是必须捕捉的细节,0.1毫米的调整是对匠心的极致苛求。
当第一片箱梁模板在晨光中缓缓闭合,发出清脆有力声响,仿佛奏响胜利前奏;当搬运机的钢臂在朝阳映照下缓缓升起,宛如巨人手臂伸向天空。这群年轻人深知,在这片高寒缺氧土地上,他们虽错过城市霓虹,却未错过高原的每一次日出;忍受高寒缺氧,却让青春在钢铁与混凝土间绽放热度。张吉展的领导带班记录写满责任,张扬的技术方案浸透智慧,王世立的观测数据承载担当。高寒缺氧又如何?在梦想与责任召唤下,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在雪域高原镌刻不朽篇章。
张吉展检查设备
张扬与同事测量内模数据
王世立进行精准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