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400元三小时_风楼阁全国信息2024最新版_2024全国各城市凤楼信息_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联系方式

初心如磐 行远自迩——记中铁新视界项目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刘凯璇

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来源: 作者:《铁路建设报》通讯员 秦丽竹 阅读: 字体: 【

  早晨7点,阳光刚洒落在工地脚手架上,钢筋的金属光泽反射出新的一天的开始。一位头戴安全帽,手握全站仪年轻的身影早已站在钢筋丛中,校正着每一道基准线。他叫刘凯璇,中铁一局三公司中铁新视界项目的技术人员,从事现场测量、技术管理、生产调度、资料整理等多项工作在岗位上默默耕耘八年,用坚实脚步丈量工程质量的每一寸标准,用责任与担当书写着新时代青年技术员的铁军风采。

  以初心丈量工地,用汗水铸就梦想

  2017年8月,刘凯璇刚毕业,穿着还带着校园气息的T恤走进了人生的第一工地——绥延高速公路项目。他很快就意识到,现实远比课堂艰难。白天在烈日下放线测量,晚上在工棚里啃图纸、记规范,常常一个图纸看三遍,一个问题请教五次。别人下班他还在现场看图、找点、校对误差,靠着一股韧劲儿和踏实劲儿,很快被项目老技术员认可。

  随后几年,他先后参与多个工程:绥延高速项目负责徐家河3#特大桥现场技术管理工作开始西安恒大文化旅游城项目第十四届全运会小轮车项目天马北路市政项目,他都能在现场技术管理上独当一面这些经历不是简历上的“漂亮话”,而是他用日夜拼搏、一点点啃下的“硬骨头”。

  中铁新视界项目开工后,刘凯璇被任命为生产技术部技术主管,承担起从临建施工到主体封顶的全过程技术管控。这份责任不轻,工作节奏也陡然加快。每天早上7点带队放线,中午协调进度和材料问题,下午参加验收,晚上做方案、改图纸,常常忙到凌晨。每天都踩着同一条泥泞小路反复奔波,由于长期奔走导致腿上和脚上从磨破皮到起了水泡,水泡结了又破,破了又贴上纱布再走。

  “走一段就一瘸一拐,但你不去放线,明天钢筋就绑不上,混凝土也浇不了。”当同事问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刘凯璇笑着说,“那能怎么办?咬牙干呗。”

  以专注精益求精,用细节守护品质

  “测量和技术,差一点就是大祸。”这句话,刘凯璇常常挂在嘴边。无论是在测量工作中,还是在技术管理中,他都追求“零误差”“零容忍”的高标准。

  每一份设计图纸他都反复研究,从设计意图到结构构造,从地质条件到荷载分布,无一不细致剖析每一项技术方案,他都亲自验证,从选材到流程,从工艺到设备,务求每个环节严丝合缝。他深知,技术工作得之于严,失之于宽,哪怕0.1毫米的误差都可能酿成工程质量事故。因此在工作中,他对测量、试验、计量等关键工序执行严格的数据标准,保证每一项施工都在可控范围之内。特别是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方面,他不但勇于探索,更善于总结经验,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工艺流程,用科学方法保障施工质量。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的刘凯璇,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埋头苦干的“小刘”,而是带队技术管理、统筹协调的“刘老师”。但他从不摆架子对新来的见习生,总是第一时间带他们下现场,“看线”“找点”“算坐标”“上样板”,一招一式都手把手教。

  他常说:“讲得多不如做得多,教会一个人,比你自己干完还重要。”几年间,他带过3个见习生,其中2人成为了项目主力技术员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唯有传承才能生生不息”的深刻内涵。

  以敬畏守正笃行,用匠心筑牢根基

  “干技术就要有敬畏心。”这是刘凯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将这一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了追踪设计变更对施工工序的影响,他常常对照最新图纸逐项复核,确保施工不走偏、不出错;为了解新型建筑材料的特性,他一边查阅资料,一边试验人员现场取样,不容丝毫马虎;在技术交底环节,他力求精细到每一根钢筋绑扎、每一道模板加固,绝不允许“差不多”蒙混过关。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他更注重把握“过程控制”这一关键点。他制定了“问题预判-现场跟踪-反馈优化”三段式技术管控机制,保障从图纸深化到施工实施每一步都清晰明确、可控可查。凭借这份严谨与坚守,成为名副其实的“质量守护者”。

  从晨曦微露到星夜阑珊,刘凯璇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工地最前沿。他说:“干技术不是一时热情,而是一场持久战。”八年来,他几乎未曾享受过完整的假期,父母几次劝他“歇一歇”,他总是笑着说:“工地的事等不得。”

  初心如磐行远自迩刘凯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轰动的事迹,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中,用一份坚守、一个准则、一腔热忱,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技术员的担当与使命。

  

  工作中的刘凯璇

责任编辑:刘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