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贺州这片建设热土上,总有一个身影步履匆匆——他怀抱图纸穿行于塔吊林立间,肩扛测量仪丈量城市脉络,将专业化作精准刻度,把热忱熔铸成钢筋铁骨。他,便是“90后”基建尖兵董诚。
自2017年入职中铁一局三公司以来,董诚辗转测绘公司、梧州分公司、贺州项目部历练,从紧盯仪器的青涩学徒,到摸爬滚打的技术骨干,再到创新攻坚的中流砥柱,七年时光,他一路披荆斩棘,以创新思维破解工程困局,用实干担当诠释工程使命,在新时代的基建浪潮中书写着青春奋斗的诗篇。
创新破局:构建“动态网格”管理新范式
2023年初,贺州区域市政工程建设进入快车道,多专业、多项目并行的复杂局面让传统管理模式捉襟见肘。时任生产技术部部长的董诚算了一笔账:仅5个市政项目按传统配置就需10-15名技术员,而新人占比高、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更让管理雪上加霜。
“必须打破常规!”他探索提出“动态网格化”管理体系,按照项目类型设立专业技术主管,每个主管搭配2-3名工点负责人,构建起“专业+点位”的双维度管理网格。同时推行“阶段轮岗制”,让技术人员在项目周期内动态调整分工,培养复合型人才。
配合每日晨会“5分钟作战图”和夕会“问题销项表”闭环管理,这套管理体系使团队工作效率提升40%,多个子项目提前15-20天竣工,为项目持续发展储备了一批“一专多能”的技术骨干。
脚踏实地:以匠心攻克“小项目大难题”
2023年6月,贺州区域集群化项目初具规模,十余个项目同步推进。面对体量小但施工环境复杂的市政工程,董诚坚持“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信念,白天深入到项目工点现场,了解各个项目现状,晚上组织技术人员结合现场情况复核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和可行性,以“一针一线”联起建设合力。
在塘面路静月路工程的施工调查中,董诚发现设计的雨水检查井尺寸偏小,排水管道安装困难,不合常规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连夜查阅国标图集和设计规范,发现是设计人员引用错误的规范标准导致检查井设计偏小。经过验证后,他规范整理资料并提出优化方案向设计和业主反馈,通过方案优化节省工期,提升项目效益,实现多方共赢。
董诚用行动证明:小项目亦需大匠心,细节之处见真章。正如他常说的:“工程质量没有‘差不多’,毫米级的误差也可能酿成千里之堤的溃穴。”
持续攀登:从技术骨干到创新先锋
深夜的办公室,董诚的身影常与电脑微光相伴。他一边查阅资料案例,一边思考如何将工程难题转化为创新课题。凭借这种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他主导研发的“一种市政井盖提升可调节支架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白改黑项目中应用后,使材料消耗减少15%,工期缩短20%。他主持编写的《市政道路“肚脐眼”防治-检查井盖提升防沉降施工工法》更是攻克了市政道路“肚脐眼”病害难题,使井盖安装合格率从82%提升至96%,该工法先后获得中铁一局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工法认证。
十年磨一剑,董诚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先后荣获“陕西省技术能手”“中铁一局青年能手标兵”“中铁一局三公司优秀专业管理标兵”“中铁一局三公司革新能手”等多项荣誉。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董诚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匠心定义未来,以创新和实践诠释了新时代基建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董诚(右一)和同事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