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的七月像台失控的洗衣机,高温与暴雨轮番上阵。运梁车司机刘锦旗的工装上,液压油迹和雨水渍结成硬痂。不远处,机械部与安质部的工作人员正专注地对架桥机零部件进行复检,架梁班人员也已开始出梁前最后的准备工作。这群操控钢铁巨臂的人,正在天气的“双重暴击”里,为中铁一局沪宁合项目南谯梁场的箱梁架设工作筑牢安全防线。
“场上这些大家伙跟人似的,热天得吹风扇。”自上周起,白天最高气温从26度骤升至37度,机械部部长唐斌便带领班组为机械“防暑”:拆掉运梁车部分严实的防雨罩通风,给高温部位加装散热风扇,确保其能在暴晒的桥面上正常运行;给提梁机等起重设备的钢丝绳涂抹耐高温润滑脂,还在驾驶室顶部加装遮阳板,“别小看这些措施,能大大延长机械使用寿命。”唐斌指着一处刚装好的遮阳板说道。
为了能及时地监控机械体温,他还在各个关键部位贴上感温贴纸,一旦颜色发生变化,就意味着设备需要“降温”,这样的细节管控让整个项目在高温天里做到了心中有数。
然而,天气的考验从不按常理出牌。安全管理人员刚刚将强降水预警传遍工地,抬头望去,远处的乌云已迅速逼近。原本晴朗的天空迅速被铅灰色云层占据,机械班全员抱着工具狂奔,先前为通风拆除的挡雨板被迅速装回原位,安全帽绳紧紧勒在脸颊两侧,裤脚渐渐被泥水溅得斑斑点点。
“快!支腿螺栓挨个检查一遍!” 唐斌的急促的喊声混着风声。机械工人们趴在架桥机支腿旁,扳手与螺栓碰撞的叮当声急促如鼓点,豆大的雨点已开始零星砸落。电工李平接到通知后,立刻挎上工具包奔向梁场,在梁场中不知疲倦地穿梭,103台配电箱,他都要逐个检查接地线路、拧紧防水罩。
“配电箱最怕水泡,一个疏忽就可能酿成大祸。”李平话音未落,暴雨倾泻而下,豆大的雨点砸在安全帽上砰砰作响,雨水顺着脖颈灌进衣领。李平顾不上擦去脸上的雨水,蹲在配电箱旁反复测试漏电保护装置,确认数值稳定后,他才直起腰捶了捶发麻的双腿,裤腿沾满泥浆,后背却早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夜色降临,门吊的探照灯在肆虐的雨幕中艰难地穿透,却仍被暴雨打得光影摇曳。机械的轰鸣声与雨声交织成震耳欲聋的交响,值班调度段新民的对讲机里不断传来汇报声,他站在制梁台位上,雨水顺着工装往下淌,却死死盯着防雨棚的移动轨迹。“这防雨棚是咱们梁场专门针对当地多变天气设计的,结构坚固又实用,自带的液压系统能保证非极端天气下正常浇筑。”他的语气缓慢却坚定。当暴雨如注时,棚内的工人们弓着背绑扎钢筋,钢筋敲击声与暴雨砸在棚顶的轰鸣,合奏出一曲激昂的施工战歌。
随着黎明的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梁场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忙。运梁车载着合格的箱梁缓缓驶出,轮胎碾过积水,溅起晶莹的水花。刘锦旗捋了捋沾有油渍的工装,启动车辆前特意又检查了一遍车况;唐斌爬上架桥机,给新安装的散热装置做最后调试;李平的工具包里多了备用的防水胶带和接线端子,以备不时之需。
在这场与天气的持久战中,沪宁合项目南谯梁场的建设者们以血肉之躯化作守护工程的铜墙铁壁。当晨曦再次照亮这片大地,当机械的轰鸣声响起,当一孔孔箱梁在精准操控下稳稳架设。那些被汗水浸透、被雨水冲刷的工装,那些沾满油污和泥浆的脸庞,都是他们坚守的勋章,更是沪宁合高铁建设征程上最动人的篇章。而在这每一寸钢筋混凝土里,都凝结着建设者们与天斗、与地争的智慧和勇气,他们用双手,在江淮大地上延续着新时代的“一局精神”。
刘锦旗在高温下检修发动机舱
李平在雨中检修布料机
南谯梁场施工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