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的建筑奇迹原来如此?!辈毯剖种械氖┕ばЧ加肓讲嗦降穆塘中纬上拭鞅榷裕纳碛氨皇┕は殖「叽蟮钠餍邓兔?,他的震撼之情难以言喻。就在蔡浩到达工地学习的第一天,便在心中筑起了为祖国建造钢铁脊梁的宏伟壮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烈阳淬炼着他的意志、汗水铸就着他的成长。九年深耕于现场,奉献于施工,鏖战“九省通衢”,诠释青春力量。自2016年参加工作以来,中铁一局宜涪高铁3标一分部蔡浩将自己深藏在荆楚大地,从汉十铁路、宜兴铁路再到现在的宜涪高铁,都刻下了他沉稳的脚印,他也从清澈懵懂的大学生磨砺成了高铁建设现场技术管理的中流砥柱。
右手卷尺上的标签贴早被汗水泡得模糊,斜挎的工具包拉链总卡着半张便签,上面是凌晨三点记下的混凝土坍落度数据??愣倒墓哪夷胰帕奖静嶙?,小的那本边角卷成波浪,记录了浇筑混凝土的方量;厚的《现场安全穿透式监督管理手册》里夹着根铅笔,在“测量标高误差≤3mm”那行,笔尖戳出了个浅坑。从地基开挖铺垫,到钢筋绑扎、从标准化、信息化施工再到技术规范、测量标高,每项工作他都尽心负责,恨不得将自己化成数个分身,将现场的每项工序全程盯控。当有人打趣说“他比工地上的全站仪还精密”,他就咧开嘴露出了东北人特有的憨笑说到:“咱东北人讲究实在,实在就是钢筋不能差毫厘,混凝土也不能少一方?!彼蛋沼值屯啡グ抢嵌驯惶羯沟梅⑻痰淖柿希蟊缓顾姆⑸?,在夕阳里闪着银光,像极了他亲手浇筑的梁柱里,那些不显眼却顶用的钢筋。
在参与宜兴铁路的施工建设时,蔡浩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终于将自己心中的那座“擎天柱”竖起——长岗岭大桥顺利合龙。27米的落差高度、跨度大、施工难度高,道岔连续梁施工难,支座区域构造复杂,钢筋布置层数密集,同时存在大量纵横交错的预应力管道,空间极为局促?;炷琳竦钒裟岩允┳鞯轿徊⒊浞终竦?,极易出现蜂窝、麻面甚至空洞等振捣不密实现象,严重影响结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面对一系列难题,为了确保质量,他反复研究技术规范、多次组织召开攻坚方案专题会,亲自监督每一道工序,反复优化施工方案,最终采用“小型高频振捣棒辅助,分段浇筑和精细化振捣技术”,克服了难题,确保了桥梁的稳固与安全。
“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项目自始就形成了“开工既大干,入场便决战”的形势。自宜涪高铁进场伊始,他便从现场前期施工策划、资源配置、场地规划等方面进行不断优化调整,以坚实的臂膀挑起南引桥施工的大梁。
提起蔡浩,项目负责人这样说道:“蔡浩这个小伙子抗压能力极强、现场管理规范、技术功底扎实,交代给他任何工作,总是能圆满完成,现场交给他,我很放心。”
当笔者再次在现场看见他时,他刚从工地回到办公室,被汗水浸透的白色短袖紧紧贴在他每一寸皮肤上。在与施工人员交代完技术标准后,对着笔者说到:“现场这会正忙着,抽不出时间与您细聊了”。
只见他扬起脖子将一瓶藿香正气水倒入口中,便背上斜挎包、戴上安全帽,头也不回的直奔施工工点,指导钢筋绑扎间距、放样钻孔桩位置、水沟开挖尺寸,在现场来回忙碌着。
闲暇时与他聊起,为何除了过年,基本没见你请过假呢。他摸了摸头,不好意思地说:“我滴家在东北......,回一趟家得跨越大半个中国,更何况,回家也放心不下工作,索性就待在工地,这便是我的第二个家?!惫艘换?,一通通电话的催促,顾不得他停歇,便直奔现场全程盯守混凝土浇筑。“师傅,你这振捣时间不够、收面不够平整,必须按要求来?!闭庋氖虑槊刻於荚谥馗瓷涎荨KK担骸肮こ碳际跞招略乱?,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高水平建设高铁工程。”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在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创造?!贝哟笱礁咛ㄉ枋┕ぜ际踔鞴?,蔡浩的九年工地时光,把汗水渗进混凝土,将创新写进施工日志。当钢筋有了温度,冰冷的建筑便有了生命的厚度,他正用自己的青春色彩描绘绚丽的建设蓝图。
测量钢筋尺寸
抽检配件尺寸
学习施工图纸
测量放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