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地,暑气蒸腾。在滁州市南谯区腰铺镇,中铁一局沪宁合高铁南谯梁场的千吨提梁机正披着晨曦缓缓运转,将一孔重达700余吨的箱梁匀速挪动。目前,这座占地154亩的“钢铁摇篮”已完成超350孔箱梁的预制及架设工作,在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版图上,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出坚实的“一局印记”。
攻坚25‰大坡: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作为全线架梁风险最高的节点,一段2.8公里的25‰大下坡犹如一道“天堑”横亘眼前。“传统架桥机最大爬坡能力仅20‰,下坡时制动系统负荷超限,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项目负责人张显锋回忆起前期调研时的场景,语气中仍透着紧迫感。
架设上石坝水库特大桥现场
为攻克这一“卡脖子”难题,梁场在公司的支持下引入JQS1000型架桥机,这款专为山区复杂地形设计的“钢铁巨人”配备智能变频制动系统,可承受30‰坡度载荷。技术团队实时盯控受力数据,确保每孔箱梁落位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
在长达2公里的上石坝水库特大桥施工现场,61孔下坡架梁如同“高空走钢丝”。架梁队长熊魏带领团队创造了“单日架设3孔”的纪录,他站在40米高的桥墩上感慨:“每一片梁都是一块拼图,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们严丝合缝,为高铁铺就‘安全轨道’。”
智慧梁场:从“汗水浇筑”到“智能驱动”
走进南谯梁场,智能设备的嗡鸣声取代了传统工地的喧嚣。制梁台座上,全自动液压模板正精准入模,存梁区通道中,智能压浆台车准备进行工序作业,钢筋加工厂内,自动化钢筋加工设备正不间断输出标准化钢筋骨架。
数控弯曲中心将钢筋弯成设计角度,智能焊接机器人按照模型预设的焊点,自动完成交叉焊接。“单孔梁钢筋骨架成型时间从传统工艺的20小时缩短至6小时,过去人工加工一孔梁的钢筋需要12名工人连续作业,现在只需4人操控设备,还能保证每根钢筋的间距误差在合理范围内。既安全又高效,整体效率提升至少80%”,项目总工程师陈康康指着刚刚完成的骨架说,“其平整度堪比机械加工件。”
从钢筋加工到箱梁架设,南谯梁场80%的工序已实现智能化作业。对比传统梁场,这里的工人数量减少45%,但产能提升80%,单孔梁综合成本降低12%。每一片箱梁的背后,是智能技术的全程护航,更是公司推动从‘制造’到‘智造’的微观缩影。
绿色建造:在江淮丘陵间“种”出生态梁场
滁州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超1000毫米。梁场因地制宜打造“海绵工地”:场区道路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雨水经排水沟汇入三级沉淀池,再通过管道输送循环利用,年节水超万余吨;存梁区种植的800余株红叶石楠与小叶黄杨形成绿色屏障,既降低粉尘又美化环境。
下穿高压线架设
在环保管控上,梁场更是下足功夫。全封闭拌和站配备脉冲除尘设备,粉尘排放浓度低于10毫克/立方米,仅为国家标准的1/5;夜间施工严格执行“静音模式”,噪声敏感时段停止高频作业。这些暖心措施,累计收到周边居民感谢信3封。
“我们算过一笔账,通过节能设备和工艺优化,梁场碳排放强度较传统工艺降低22%,这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烧300吨标准煤。”安全总监柴兵讲述着环保成果。
铁军风采:把“初心”架设在高铁线上
傍晚,钢筋加工车间灯火通明。工程部一群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的小伙子们正拿着图纸逐根核对钢筋间距,他们目光如炬,意气风发。年仅25岁的技术员张东刚无不憧憬的说:“当我看到不断延伸的线路就充满动力,线路开通后一定要带着家人坐在高铁上感受我们的成果。”
在梁场“员工风采墙”上,30余张照片记录着这些一线建设者的日常:党员带头在暴雨中抢修排水系统、师徒搭档在架桥机操作室核对参数、后勤人员为高温下作业的工人送去绿豆汤。项目党支部书记王随强介绍,梁场坚持党建引领,设立3个党员责任区,带动青年员工攻克技术难题4项,申报专利2项,一支“能打硬仗、善创精品”的团队正在不断成长。
如今,南谯梁场的架桥机持续大里程方向挺进,预计7月底调头往小里程方向架设,2025年底完成全部架梁任务。
梁场全貌
站在滁阳大地,远眺连绵的桥墩如长虹卧波,建设者们深知,每一片箱梁都是通向未来的钥匙。当沪宁合高铁正式通车时,这些沉睡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奋斗密码”,将化作长三角城市群间的飞速剪影,见证着“八纵八横”高铁网的一个个拼图精准落位。
从京九铁路到沪宁合高铁,中铁一局与安徽的缘分已跨越三十载。南谯梁场的建设者们用智慧与汗水续写着“铺架铁军”的传奇,在江淮丘陵间铺就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高铁线,更是一条连接梦想、通向繁荣的希望之路。当高速列车驶过这片土地,风笛声声中将永远回荡着新运人的铿锵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