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中铁一局沪苏锡常城际铁路SG1标建设全速推进。作为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的关键一环,项目正以“加速度”勾勒出沪苏锡常同城化的交通脉络。
9月初,随着项目红线用地批复正式落地,沪苏锡常城际铁路项目建设瓶颈全面破除,迅速吹响“大干快上”的冲锋号,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人员集结,掀起抢工期、保安全、抓进度、保质量的建设热潮,以实干姿态推动项目从“蓝图”加速迈向“实景”。
锚定节点抢开局,建设现场“火力全开”
红线用地文件批复后,项目立即召开劳动竞赛动员大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倒排工期计划,将建设任务细化为“日进度清单”,明确分工,做到每项工作有人抓,人人肩上有指标,明确责任到人、考核到岗,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施工现场迅速呈现“多点开花、全线推进”的繁忙景象:22台水泥搅拌桩机,9台反循环钻机,2台静压桩机,16台挖掘机同步作业,300余名建设者分成7个作业班组,实行“两班倒”24小时连续施工。
与此同时,桩基施工正迎来一场“精度革命”,桩基北斗定位系统的全面应用,推动传统桩基施工依赖人工经验的模式全面迈向“数智管理”。从人工放样到智能定位,从经验判断到数智决策,桩基北斗定位系统正以科技之力重塑工程建设的精度标准,为项目建设筑牢根基,书写新时代工程高质量发展的“精度答卷”。
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水泥搅拌桩407326米、管桩69514米、桥梁桩基308根、十八港路站桩基58根。
协同联动破难题,保障体系“高效运转”
“以前怕用地手续卡壳,现在红线批了,我们心里有底,干劲更足了!”现场施工副经理表示,目前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15%,预计下月将进入桥梁段承台、墩身,车辆段涵洞、路基填筑等关键施工阶段。
为确保“大干”期间各项资源精准供应,项目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加强属地政府协调沟通机制,优先办理夜间施工许可、渣土运输及用地等手续批复等;提前完成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架设,保障大型设备稳定运行;材料供应方面,提前筹划备料,保障物资材料满足现场大干施工需求。
在技术保障上,项目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实时掌握施工动态、技术指标等;质量监督小组实行“旁站式”监管,对每一道工序进行全过程检测,确保“大干”不“蛮干”。
“抓进度、保工期,决不能以牺牲安全质量为代价。”这是安全质量总监的口头禅。为确保安全质量管理受控,项目从源头上抓起,从思想上抓起,常态化开展安全质量教育,狠抓工程重点控制部位,加大整改力度,对安全质量进行全方位管理。
提质增效显成效,钢筋铁骨“以智赋能”
为破解行业痛点,项目立足“智慧建造”理念,锚定“降本增效、提质保安全”目标,建设“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钢筋场,以科技为刃破解传统加工痛点,用数字化手段重塑钢筋加工全流程,为项目高质量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多次迎接行业内单位观摩交流。
“过去加工钢筋,全凭老师傅的经验和眼力。一个尺寸看走眼,整根钢筋就报废了,现在完全不同了!”在现场工作了二十年的李师傅指着眼前的数控弯曲中心感慨道,“现在,我们只需要在电脑上输入数据,或者直接接收BIM模型发来的指令,机器就能自动完成,又快又准,省力又省心!”
李师傅口中的变化,正是智慧钢筋场的核心所在。这里通过BIM三维深化设计、智能数控设备和物联网管理平台的无缝衔接,实现了钢筋加工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设计端,BIM模型自动完成所有钢筋的翻样和优化排料,生成加工程序,从源头杜绝材料浪费。生产端,数控钢筋弯箍机、焊网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接收指令,精准作业,将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确保了产品质量的均一性。管理端,可视化大屏实时显示着生产进度、设备状态和库存信息,每一批构件都拥有专属的“身份证”(二维码),扫码即可实现全流程质量追溯。
沪苏锡常城际铁路作为区域发展、民生改善的重点工程,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旨在畅通长三角铁路大动脉,助力太仓“5+1”轨道交通体系,打造门户型交通枢纽,提升沿线城市的能级和地位,推动区域在产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加速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进一步突显太仓“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城市标识。目前,中铁一局沪苏锡常项目全体建设者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向着年度施工任务目标全力冲刺,全体员工干劲十足、不畏艰险、奋勇拼搏,为全面完成施工目标而奋斗。

车辆段路基工程地基处理

车辆段水泥搅拌桩施工

十八港路站-省界区间桥梁承台标准化施工

施工现场

钢筋加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