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400元三小时_风楼阁全国信息2024最新版_2024全国各城市凤楼信息_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联系方式

详细信息

毫厘深处见山河 ——记沪渝蓉项目助理工程师卢朝松

时间:2025年04月14日    作者:张家睿 ,责任编辑:张蓓    来源:沪渝蓉高速铁路项目部

  初见卢朝松时,他正俯身在一张铺满图纸的办公桌前,工装袖口沾着几点灰泥,安全帽斜搁在桌角,帽檐下压着一叠密密麻麻的计算草稿。夕阳斜切进板房,将他瘦削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镜片后的目光却始终凝在图纸的等高线上,仿佛那些曲折的线条里藏着未破译的密码。有人喊了他一声“卢工”,他才缓过神来,揉了揉眉心打趣着说:“怎么我又错过饭点了?”。

  卢朝松的故事始于西南林业大学试验室里的一把丁字尺。彼时春深,窗外梧桐絮落如雪,而森林工程专业的他整日蜷在丁字尺与三角板之间,为一组桥梁应力数据反复验算。同窗戏称他是"木结构苦行僧",可苦行僧的修行从不止于苦。他的笔记本里夹着一片风干的银杏叶,那是他大二时在古桥测绘课上捡的,他说桥是"凝固的力学诗",而工程师的使命是"让诗行永恒"。

  “那时总觉得,图纸也是有生命的,”他回忆道,“每一根线条都是力与美的博弈,像写诗一样讲究平仄。”某次课程设计,他负责的拱桥模型在加载试验时出现异常振动,连续三晚通宵调整支座角度,最终发现是风荷载模拟参数偏差了0.5%。老师拍着他肩膀说:“这0.5%放在现实里,可能就是一场事故。”这句话如楔子般钉入他的职业观——工程师的浪漫,从来与精确共生。

  2023年加入三公司后,他的理论与实践在沪渝蓉项目的隧道施工中迎来了第一次淬火。明挖段施工中,首战告捷的是“方木支垫方案”,工人们将方木楔入倒角缝隙,试图通过垫高找平立杆。但现场很快暴露缺陷:混凝土倒角表面光滑,方木在震动中频频移位,实测偏差还是很大,卢朝松抓起方木狠狠摔在地上,木屑纷飞中,他盯着倒角轮廓突然愣住——为什么不把支垫结构做成倒角的“镜像”?他连夜在板房敲敲打打,用12毫米厚钢板切割出与倒角吻合的斜坡,上层焊接可调节高度的顶板,下层通过膨胀螺栓锚固混凝土。

  次日清晨,当这个“双钢板可调支腿”被抬进现场时,工人纷纷围上来咂舌:“卢工,你这支腿比变形金刚还灵!”实测显示,立杆垂直度误差被死死压在0.8毫米以内,拆卸时只需拧松螺杆,效率提升三倍。

  “工程师是站在理论悬崖边的人,”他在项目青年员工座谈会上说,“往前一步是实践深渊,退后一步是纸上谈兵。”这话被他写在笔记本扉页,页角卷曲,墨迹洇染,像一段被反复咀嚼的誓言。

  支架立杆间距设计是另一场硬仗。规范要求标准间距1.5米,但隧道矩形段异形结构让理论模型频频“卡壳”。卢朝松连续好几天扎在CAD前,屏幕上的网格线织成密网,将他困在数字迷宫中。

  “横向60厘米太密浪费材料,120厘米又超承重极限......”他揉着通红的眼睛,把十几种排列组合打印成等比例图纸,铺满了自己的办公桌。一天晚上,他举着手电钻进已搭设的试验段。钢管的阴影交错投射在混凝土墙面,突然发现:斜杆隔一跨布置时,工人总需反复调整卡扣位置。“如果把横向间距设为60、90、120厘米渐变,纵向固定90厘米,斜杆就能按‘隔一挂一’标准化操作”这个灵感让他浑身战栗,当即冲回板房修改模型。

  三天后,全新方案问世:横向间距梯度变化完美契合结构异形,纵向90厘米间距确保每根立杆承重不超过20吨。“以前搭支架像解九连环,现在就像拼乐高!”钢筋工老赵咧着嘴笑,手里钢管“咔嗒”一声精准卡入盘扣。

  工作以外的节奏,他也自有一套与生活和解的密码。他喜欢绕工地慢跑,运动鞋碾过碎石路的咯吱声与搅拌机的轰鸣组成奇异的二重奏;宿舍窗台上的绿萝被他养成瀑布,藤蔓垂落如一道绿色溪流。“混凝土是冷的,但养护混凝土的水是有温度的,”他浇花时总这么说。

  暮色四合时,他常独自站在工地高处远眺。未完工的隧道像一道黑色的伤口,而他知道,不久后这里将涌过车流,如血液注入城市的脉管。

  史铁生曾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于卢朝松而言,每一根钢筋的定位、每一立方混凝土的浇筑,都是他对世界的注解——桥连接彼岸,路延伸远方,而人在这之间,以严谨丈量热忱,以谦卑驯服宏大。风掠过安全帽的系带,他转身走向灯火通明的板房,身影渐渐融进夜色,如同无数个默默拓印时代的剪影。

微信图片_20250414161243

工作中的卢朝松

点击量:
】   【 打印】   【 关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陕ICP备11000575号-1 https://beian.miit.gov.cn

地址:宝鸡市渭滨区滨河大道60号 邮编:7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