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工匠】匠心筑梦 实干担当——记中墨纺织园项目技术主管蒋栓
2025年4月26日,中墨纺织园项目钢结构车间内,一位来自陕西商洛的90后小伙,利落的短发下,高挺的鼻梁,他正弯着腰对钢梁焊缝进行细致检测。他便是中铁一局三公司中墨纺织园项目技术主管蒋栓,此刻汗珠正顺着安全帽的边缘滑落,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专注的神情。
蒋栓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这样的专注与执着。2023年2月在西安三馆一中心项目,作为生产部的一名技术员,主要负责项目主体施工阶段负责水电预埋安装,由于项目所涉及的系统多,专业复杂,前期缺少管线综合碰撞检测,导致设计存在大量的管道碰撞干涉问题,出现问题后,及时研究图纸,思考方案,积极主动联系设计出具解决方案,保证现场施工有序进行。严格遵循“小管让大管、有压管让无压管、低压管让高压管、冷水管让热水管”等原则,确保现场各工序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同时积极督促各队伍的材料、人员和机具进场,有问题及时上报领导,确保各安装施工积极推进。
凭借在西安三馆一中心项目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出色表现,2024年10月,蒋栓初到中墨纺织科技园项目,作为项目的技术主管,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强烈的责任心,严格把控自己所负责区域的工程质量和现场施工安全,还总是积极地为项目提出合理化建议。其中,关于室外管网雨水井的设计优化,便是他工作成果的一个生动体现。
一天暴雨的午后,他蹲在施工现场,看着工人砌砖,转头问施工班组长老王:“按这进度,多久能完成”,老王直摇头:“工序太麻烦,天气一不好就耽误,质量也难保证”。
回到办公室,蒋栓翻出设计图纸反复研究。砖砌体雨水井不仅抗渗性差、易渗水,施工工序繁琐,人工材料成本高,后期维护更是个大难题。他立即和同事、业主等技术团队开会:“针对现在的施工方式,砖砌体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还得想更多的办法。”
为推动方案落地,蒋栓开启了多方沟通“攻坚战”。面对业主疑惑,他带着详细的成本对比和质量分析报告:“张工,换成PE雨水收集井,成本能降、进度能提,质量还有保障”。设计单位担心安全风险,他拿出市场成熟案例和施工方案:“这是经过验证的产品,我们全程把控”。连一向严格的监理都被他的专业说服。
最终,砖砌雨水井改为成品PE井。新方案让施工周期从半个月缩短到一周,成本大幅降低,抗渗性和耐久性更是远超从前。业主握着蒋栓的手赞叹:“小蒋,这个优化太及时!”这次成功,不仅展现了他的专业能力,更让团队看到了他敢于创新、善于沟通的优秀品质。
深夜,生产技术部的办公室里,总能看到他的身影,疲惫的双眼紧盯着摊在桌面上项目南北区的设计图纸,铅笔在图纸上反复丈量、标注、房间里静悄悄地只能听到沙沙的书写声。桌上摞着十几本厚厚的钢结构相关规范手册,每一本都被翻得卷了边,密密麻麻的便签记录着关键数据和灵感火花。
在CAD软件中反复调整钢梁节点的三维模型;低声念叨着计算公式,草稿纸上布满被划掉又重新写下的数字。文件柜里整齐码放着分类的资料盒,每一份施工记录、检测报告都经过他亲手核对整理。当同事劝他早些休息时,他说:“这块预埋间距还得再核算两遍,钢结构工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夜晚十点,办公室的窗户总能透出他依旧忙碌的身影,仿佛与手中的图纸、数据融为一体,成为工地上永不熄灭的灯火。
蒋栓,这位在建筑领域默默耕耘的行者,用责任书写担当,以坚持诠释热爱,靠创新推动发展。他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全力以赴,在每一次挑战面前都勇往直前。他的故事,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建筑人在平凡岗位上,如何以匠心铸就非凡,如何用汗水浇灌梦想之花。未来,他将继续在建筑之路上砥砺前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工作中的蒋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