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工匠】匠心如炬筑北城 铁骨凝魂锻匠才——记北城国际新能源汽车城项目技术主管牛祯
清晨六点,在中铁一局三公司北城国际新能源汽车城施工现场,钢筋水泥尚未褪去夜的凉意,牛祯的安全帽已在晨光中穿梭。这位从铁路一线走来的技术主管,以“毫米级”的匠心雕琢着北城国际新能源汽车城的每一寸肌理。他是同事口中的“质量标杆”,更是用汗水与匠心浇筑精品工程的践行者。
戈壁淬炼,从“拓荒者”到“攻坚手”的蜕变
2017年,刚从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牛祯,投身建筑行业,在北阿铁路项目开启职业生涯。早期参与铁路项目的经历,如乌将铁路扩能改造中负责乌甘段房建工程,锻炼了他多工点统筹与精密施工的能力。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每一道工序都是工程的根基,容不得半点疏忽。”彼时的戈壁滩上,他负责的乌甘段房建工程如散落的珍珠,1204.68平方米的建筑群分布在30公里铁道线旁。烈日下,他像不知疲倦的陀螺,在测量放线与安全监督间连轴转,正午的全站仪目镜烫得灼手,他垫块毛巾继续校准角度;深夜的图纸摊开在临时板房,铅笔划过的沙沙声盖过窗外风沙。
牛祯的努力结出扎实成果:乌将铁路扩能改造房建首件工程——地窝铺站新建信号楼顺利完工,迎来乌鲁木齐铁路指挥部组织的现场观摩,凭借精细施工与规范管理获得认可。这些成果的背后,是牛祯在施工现场每日巡查的脚步,是他对每道工序的较真把控,更是他面对多工点挑战时始终不退的专注与坚持。
北城攻坚,钢铁森林里雕刻精度“雕刻师"
2023年,牛祯迎来职业生涯的“硬仗”——北城国际新能源汽车城项目。面对15446.05平方米框架结构、19216.52平方米钢结构与9340.87平方米网架结构的复杂工程,他像精密仪器般开启工作模式:土方开挖前,用三维建模软件模拟27种施工路径;主体搭建时,自创“五步复核法”确保柱筋定位偏差小于2毫米;连水电预埋的走向,都在CAD图纸上细化到每道弯头的角度。
施工高峰期,他化身“移动指挥塔”:左手攥着对讲机协调5个工班交叉作业,右手握着激光测距仪奔忙在20米高的钢构架间。某次网架安装遇到应力不均难题,他带领团队连续72小时测算数据,最终以“分区加载、动态调平”方案破解困局。当主体结构一次性通过验收时,监理组组长轻拍他满是灰尘的肩膀:“这钢筋铁骨里,藏着绣花功夫。”
谦逊好学,团队中的“学习楷模”
出生于山东的牛祯,自带齐鲁大地的淳朴底色,骨子里藏着“学而不厌”的韧劲儿。工作中,他从不以年轻自恃,反而将每位同事都视作知识的宝库,遇到技术难题,总带着笔记本主动向前辈请教,记录下一字一句的经验之谈,将他人的长处化作自己成长的养分,业务能力在日积月累中稳步提升。
牛祯深知,技术的精进离不开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他以技术知识为纽带,与同事们结下深厚情谊。在项目现场,总能看到他与技术骨干们围坐讨论的身影,时而俯身绘制草图,时而激烈争辩技术方案,那些关于工艺优化、流程改进的真知灼见,在你来我往的思想交锋中迸发。他这份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不仅赢得了同事们的交口称赞,更让经验丰富的作业队带班都忍不住感叹:“后生可畏!”牛祯用实际行动,为团队树立起一座“学习楷模”的标杆。
未来可期,逐梦前行的“追光者”
暮色漫过北城国际新能源汽车城的钢结构框架时,牛祯常习惯性地摩挲着黄马甲上的那抹荧光绿,像极了倔强生长的骆驼刺。从边疆铁路线上的“拓荒牛”到城市建设中的“雕刻师”,变的是施工坐标,不变的是他掌心的老茧与眼中的光。他深知,新时代的筑路者早已不是单枪匹马的跋涉者,这位被同事称作“拓荒牛”的青年,正以步为尺丈量未来。他的故事没有波澜壮阔的豪言,却在一铲一镐的坚守中,为后来者立起一道闪亮的坐标——那是新时代筑路人用青春和热血浇筑的“追光之路”。
工作中的牛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