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身边的工匠】走拼搏奋进路 做本色工程人——记大朗厂房项目生产技术部部长王哲博
每个时代,都有勇立潮头、敢于中流击水的创业先锋;每个行业,都有甘于平淡、坚守岗位的默默奉献者。在中铁一局三公司大朗厂房项目,就有这样一位基层项目管理者——自2014年入职以来,他怀揣工程人的远大梦想,始终保持着超越常人的勤奋,坚信“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才能出真知”,以青春之力推动项目高质量建设。他就是项目生产技术部部长王哲博。
梦想启航,深耕项目建设
从最初的梧柳高速公路项目、梧州市长洲岛棚户区改造项目技术员,到桂林教育基础建设项目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再到如今成长为大朗厂房项目独当一面的生产技术部部长,每一步都凝聚着王哲博对专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创新的不懈探索。
大朗厂房项目属于房建工程,桩基基础工程尤为关键。为尽快融入施工现场,王哲博白天扑在工地,晚上查阅资料,夜以继日,兢兢业业,很快理清了工作思路。
紧张的工期要求项目生产技术人员必须在短期内完成开工前的施工复测、布设控制桩等工作。王哲博鼓励技术员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在刚开工施组、方案、培训、技术交底等工作特别繁重时,他带领项目生产技术部、测量队每天加班到凌晨,超前完成了桩基施工前所有的技术准备工作,为项目提前完成节点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博哥带我们做方案时,从来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扔给我们一堆案例让我们自己琢磨,晚上办公室亮到最晚的灯准是他的。”刚入职一年的技术员小张提起王哲博,眼里满是敬佩。
匠心建造,强化技术攻关
大朗厂房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远超普通住宅的单栋体量,满堂支架搭设面临施工技术难度高、资源统筹要求严、工期压力大等严峻挑战。
面对这一难题,王哲博带领技术团队深入调研摸底,全面掌握当地内架搭设的常用材料及施工要求,同时从安全性、效率性、经济性等维度进行优化比选,结合现场实际、施工图纸及劳务资源水平,编制内架支撑专项方案。并系统梳理近五年珠三角地区同类厂房支架坍塌案例,邀请专家召开专项论证会,最终提炼6项关键控制指标。?
“支架立杆间距必须精确到厘米,扫地杆搭设高度误差不能超过3公分”,王哲博手持测绳趴在滚烫的地面上,逐排检查模拟支架的搭设精度。正午时分,工人们躲进临时遮阳棚休息,他却蹲在树荫下对着图纸演算荷载公式,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不同工况下的应力计算结果。
经过7次方案迭代,团队最终采用“分区分段搭设”的搭设方案:将厂房地下室划分为17个独立作业区,每个区域设置力学监测点,通过传感器实时传输立杆沉降、横杆挠度等数据;在支架顶部采用可调节顶托,解决地面平整度不足导致的受力偏差问题;对剪刀撑布置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整体稳定性。
勇于担当,彰显责任情怀
“绿色环保施工既是现实需要,也是央企必须肩负的社会担当。”从施工机械的科学选型,到临建设施的合理规划,再到场地环境的精心治理,在王哲博的统筹管理下,项目技术团队将绿色施工理念深度融入施工全过程。
选用更低噪声、更低振动的液压振动锤式打桩机;现场设置污水沉淀池和洗车池,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从源头上切断施工污染扩散的途径;场地道路硬化兼顾通行需求和后期永久使用功能,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王哲博率领技术团队,践行“永临结合”理念,实现了施工效率与环保效益的平衡。
在扬尘治理上,王哲博推动设置喷淋系统,通过持续、均匀的喷淋,有效抑制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外架确定采用外挂式钢板网,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护功能,还能有效阻挡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杂物飘落,进一步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如今,大朗厂房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看着这一切,王哲博深知,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但他坚信,只要保持初心、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为项目高质量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工作中的王哲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