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身边的工匠】做一个有成就感的人——记阳江分公司副总工程师张众江
31公里的海景走廊,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盘卧在广东阳西县的山海间。烈日下的阳西海岸线近处,一个身影蹲伏于蒸腾的沥青路面,正用卷尺紧贴高温沥青接缝,汗珠从黝黑的脸颊滴落,瞬间腾起细小的白烟,他就是阳江分公司副总工程师张众江。在他身后,压路机的轰鸣声惊起了一群白鹭,跃跃而飞。
工地一线的“活磁铁”
“阳西县D6风貌带改造项目是提升当地居民和游客出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是阳江市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彰显我们中铁一局硬实力的一块试金石。”42岁的张众江说起该工程的重要性时,沉稳而又坚定的声音让人印象深刻。
张众江已经和公路建设打了十余年交道,但接到西海岸滨海风光示范区D6风貌带项目的图纸时,却是眉头紧皱。他一个人要带着劳务队伍,完成3020万产值的任务。“项目只有60天工期,设计与施工需同步进行,作为交通要道,还要保证车辆通行。”重压之下,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两天两夜,图纸翻得卷了边。开工前,他奔走的身影成了各相关单位的常客。“张工又来啦!”大家熟稔地打着招呼。交通疏导怎么组织能不影响街边小店的生意?沿线的老水管会不会在施工时爆掉?夜间施工如何不扰民?这些看似“琐碎”却关乎民生冷暖的小细节,最终被他一件件提前“磨平”。
工地上,他更像一块“活磁铁”。清晨,天蒙蒙亮,他已经在施工沿线“溜达”了。哪里的路基有点软,哪里的管线埋得浅,他都记在心里。下面层沥青型号不统一,施工队犯愁,他蹲在料堆旁,和技术员一琢磨就是半天,硬是找到了最优统一型号。绿化设计图纸虽然看起来漂亮,但他总觉得少了点“活气”,不够“接地气”。夜深了,办公室里常亮着一盏灯,映照出的是张众江在网上“淘”各地景观案例,或者向老师傅请教的身影。“张工,这新法子能行吗?”工友问。“试试看,不行再改,路是给人走的,得让老百姓看着舒心、走着放心!”他总这么回答。他的身影出现在哪里,哪里的难题似乎就有了解决办法,工友们的心也就定了下来。
安全防线的“排头兵”
风貌带改造,路不能封,车流人流交织,安全风险如影随形。如何既保进度又保安全?这成为张众江考虑的首要问题。通过实地勘察和综合考虑,他决定采用昼夜分工的作业模式:白天避开交通高峰,对沿线交通标志标牌和绿化景观进行整治提升;深夜攻坚主干道,对路面进行沥青摊铺。这种极具效率的作业模式,不仅避开了潜在的交通风险,而且为工程整体推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安全大于天,万事排最先。”这是张众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天清晨,张众江一定是工地上迎接第一缕曙光的人。他来来回回顺着施工沿线检查,弯腰扶正被海风吹歪的锥桶,反复确认警示牌的位置是否足够醒目。“老李,安全帽带系紧咯!”“小王,反光背心穿好!”工友们陆续上工,他的班前讲话准时开始,没有空话套话,句句都是今天哪里要特别注意,哪里的管线是“雷区”。朴实的话语、善意的提醒,每一句都牢牢扎根在每个工人的心里。
海滨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一样善变,受海洋气候影响,暴雨倾盆、台风呼啸在这里早已是家常便饭。气象台预警一响,张众江的神经立刻绷紧。“路面班组,去检查加固东段护栏!清杂班组,标牌支架再绑一道铁丝!水沟班组,带人把排水沟清理干净!”指令清晰果断,各个班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风雨欲来时,人们总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顶着呼啸的风,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巡查。雨水淋透了他的头发,顺着脸颊往下淌,他抹把脸,仔细检查每一处围挡,用手晃一晃螺丝是否松动。他的细心和担当,为这条繁忙的海岸线公路施工筑起了一道风雨难侵的“铜墙铁壁”。
品质淬炼的“匠心人”
当首批防撞墙喷涂试验段呈现凹凸不平的“橘皮”表面时,张众江便叫停了施工。“如果依然按照原计划喷涂,完工后防撞墙表面粗糙不平,影响后期观赏性。”他蹲在防撞墙前,用手指抚摸着墙体,脑海里思考着解决办法。为了找到最适合防撞墙喷涂的施工工艺,张众江查阅了大量的施工资料,虚心请教经验丰富的领导和施工队伍。他结合在阳东施工“百千万工程”的经验,经过反复的论证和比较,提出增加抗裂砂浆及腻子打底后喷涂方案,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达到了美观效果。这一创新工艺的实施,得到业主的高度认可,并全线推广。对此,张众江憨厚一笑:“路是城市的‘脸’,咱得修得干净利索。”
在精心打造的绿化样板段,按图纸施工后,张众江却总觉得少了点“味道”。“好看是好看,但像城里公园搬来的,少了点咱们海边乡野的灵气,不够亲切。”他请来设计单位、项目主管部门及地方资深绿化专家亲临现场,结合地形特点与植物生长习性,一起“会诊”。“张工说得对,海边太阳大,夏天晒得慌,种些矮一点的热带灌木好,又遮阴又好看!”一位技术员边擦汗边建议道。张众江眼睛一亮,立刻主导优化:在高大乔木下增补了耐晒的中层灌木,在边角点缀上造型别致、色彩鲜艳的地被植物。方案落地后,效果惊艳:绿荫如盖,花团锦簇,高低错落,野趣盎然。路过的村民纷纷驻足,“这花带弄得好!又好看又‘接地气’,像咱自家院子似的!”“张工,这路修得漂亮,晚上散步都多走两圈!”乡亲们的笑声和赞叹,成了对他匠心追求的最好褒奖。
薪火相传的“点灯者”
张众江不仅是施工现场的强将,更是大家心目中的优秀导师。见习生于琛耀回忆起刚和张众江接触的那段时光时说:“我师傅待人和气,并没有想象中的严肃,反而十分幽默风趣。”在工作上,张众江常用启发式的提问和案例式的教学引导小于思考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有一次小于发现现场劳务班组对安全质量管理每况愈下,还不听劝阻,请教师傅怎么处理。张众江反问道:“是否是因为天气太热,还是因为人手紧张导致的问题,还是班组思想上松懈?我们不能只关注结果,更要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师傅的一席话点醒了小于。张众江不会照本宣科地给小于讲解施工工艺,也不讲大道理,没有用“成功学”来打“鸡血”,而是用自身的成长经历和身先士卒的示范印证如何脚踏实地地成长。小于感叹地说:“我能从师傅的讲解中学习到诸多施工工艺和工法,更能从中感悟到一名优秀工程人的工作态度和思想。”
正是张众江孜孜不倦、寓教于行的教导,让小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快速成长,开始负责新州镇及一个典型镇的技术管理和测量工作。2025年他和徒弟分别荣获三公司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见习生荣誉称号。
落日的余晖再一次洒向大地,张众江的身影在工地上被拉成一道长长的影子。当沥青混合料缓缓倾入摊铺机,压路机紧随其后进行初压、复压、终压等工序时,张众江依然全神贯注,紧盯每一个环节,确保摊铺厚度精准、碾压次数到位。我忍不住问他:“每天干这种日出而作,日落且不能休息的活,会不会感到疲惫?”他头也不回地说:“还好吧,只是看着沥青路面一天天延伸,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成就感!正是张众江心存这种成就感,才让他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延伸着新的道路,也延伸着自己的诗与远方。

工作中的张众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