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间的生态答卷——宜涪高铁长阳11号弃渣场与自然的共生实践
天光初醒,鄂西的峰峦最先沐浴到朝阳,将一片暖意投向下方的帅家埫村。溪水清冽,沿石壁折绕,泠泠作响,乔木与灌木遍生两侧山坡,枝叶交错,绿荫匝地,宁静中透出生机盎然。在这片被自然偏爱的土地上,中铁一局宜涪高铁3标项目长阳11号弃渣场正悄然生长。
给初心立下“责任状”
宜涪高铁3标项目长阳11号弃渣场位于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帅家埫村,占地约78.41亩,容渣量约27.21万方,主要来源为将军山隧道弃渣,运距18.7km。弃渣场位于山间沟谷,两侧山坡植被茂密,主要以乔木、灌木为主,弃渣场东北方向邻近既有道路,为这场生态守护提供了便利。这些数据背后,是建设者们用责任与匠心对自然许下的承诺。

长阳11号弃渣场
“这不是工程附属的东西,得担起生态责任,生态修复必须得好好搞。”项目负责人肖志猛站在边坡前,望着忙碌的工地说道。
8月19日,长江沿岸铁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宜涪高铁全线19家施工单位、设计、监理单位,共计100余人的观摩团来此观摩,标准化建设成果赢得一致好评,为全线树立了标杆,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给生态立起“制度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不是挂在墙上的装饰,而是深深扎进泥土里的根基。项目部把生态保护的责任牢牢锁在每个环节里,让每一方渣土的堆放都有章可循。项目部通过“分部→工区→工点→班组”四级责任矩阵,实现生态责任的深度绑定:班组工序不合格,工点连带扣分;工区推进滞后,项目部监督追责。这种环环相扣的责任传递机制,将生态保护意识刻入日常工作。

弃渣场建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环境保护实施方案》《水土保持实施方案》早就批了下来,工人们揣着方案当“作业指南”;原地貌的影像资料也一一存档,哪棵树在哪个位置,哪条小溪往哪流,都拍得清清楚楚。项目技术负责人淮凯龙翻着照片说:“这是给以后复垦留的底,到时候得照着原样还回来。”设计单位画的“一场一图”上,排水沟的坡度、挡渣墙的位置标得清清楚楚,从林地使用批复到临时用地手续,每份文件签得郑重,像是给山坳里的施工立了警示牌。
就连工地的临时便道也透着讲究。横坡、纵坡按标准修,路边的排水沟跟着便道走,转弯处特意放大了半径。工区经理白晓冬蹲在路边,用手量着排水坡:“你看这4%的坡,雨水顺着沟流,不会堆积在这里,山土就不会被冲坏。”
给山谷装上“监控器”
在弃渣场现场,几根红白相间的标尺格外醒目,立起的填筑标尺像裁缝的量尺,为堆渣过程划好“刻度线”。每层渣不大于0.8米,压实度不小于90%。数据不能含糊,这是生态安全的底线。技术员侯晔东一边测量一边记录着说道。碾压设备配备智能终端,实时记录轨迹、次数与速度,就像给大地盖被子,一层一层,都要压得实实在在。

填筑标尺
场地边缘的金属桩子如同忠实的电子哨兵,24小时全程捕捉地表最细微的位移,这便是沉降监测点。数据显示,近日最大位移仅1.92毫米,远低于安全阈值。这套系统仿佛弃渣场的神经系统,一旦数据异常,立即报警,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扬尘监测系统
智能环保设施更是无处不在。扬尘监测系统一旦检测数据超标,旁边的喷淋就自动喷水,细密的水雾瞬间把灰尘压下去;整体式盲沟沿自然沟谷铺设,犹如“地下水管”;55厘米宽的槽里,透水土工布和中粗砂反滤层组成过滤系统,让水有路可走、有处可去。科技,在这里化作守护自然的温柔力量。
给工序系好“安全带”
生态保护的真谛,藏在每个偏执的细节里。项目团队用近乎吹毛求疵的细致,呵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态底色。
表土剥离,被视作守护土地肌肤的大事。园地剥15厘米,林地草地剥10厘米,不能多也不能少。1.04万立方米表土被编织袋围挡、密目网覆盖,还播撒草籽防尘,就像给大地盖上一床防护毯,既存住土壤肥力,也为复垦埋下希望的种子。

表土存放
8米高的挡渣墙作为渣场的守门人,将力与美藏于砖石之间。它既是护场坚盾,亦是会“呼吸”,能“排汗”的生命体。基坑成型后,测量员反复检测,为地基“把脉”,确保450千帕承载力稳如磐石;分层浇筑的墙身,接茬筋外露35厘米的新旧混凝土如紧扣的指节,结合面特意凿毛增强咬合。每10米沉降缝藏着沥青麻筋应对寒暑,PVC泄水孔裹着土工布排水防漏。“分层碾压—检测—验收”的严苛流程与界桩标记,让坚固守护与生态共生在此温柔相拥。

挡渣墙
渣场的排水系统像给土地搭了“引水渠”。周边绕着一圈截水沟,底宽0.8米、深0.8米,坡比1:1.25,用混凝土浇得结结实实;每级平台的坡脚也挖了排水沟,底宽0.6米、深0.6米,雨水顺沟道流淌,不会往渣堆里渗。遇到陡一点的坡,沟里砌了石芽减速;坡度突然变缓的地方,修了消力池缓冲;最后水都流进了沉沙池,“泥沙在这里沉淀,流出去的水就干净了,水通了,渣场才安全。”渣场负责人税宇华说道。

弃渣场排水沟
就连18.7公里的运输路途,也践行着绿色通勤。车辆全程封闭覆盖,便道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有效抑制扬尘;重车空车分道行驶,危险路段装反光镜和照明,提升安全性;机智管家系统实时跟踪,班组每日安全讲话等等,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青山为证,岁月为凭。长阳11号弃渣场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铁一局建设者打造绿色工程的生态自觉和责任担当。在这里,每一方渣土的规范安放,每一寸土地的生态修复,都是写给未来的生态答卷,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时间与自然自会给出最公正的评价。随着复垦绿化工程的推进,这里将重现绿意盎然。或许不久后,当列车呼啸而过,乘客们不会知道,脚下这片绿意曾经是一个弃渣场。但建设者们知道,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播下的不仅是草籽,更是一种理念、一份责任、一个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