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局隧道”品牌建设】科技创新铸就“一局隧道”品牌“智造”新风尚
在层峦叠嶂的秦巴山区,西渝高铁康渝段施工现场正悄然上演一场“智造革命”。随着中铁一局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二标项目部二分部自主研发的“小导管全自动生产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主导的3号智能钢结构加工厂再次成为焦点。这座集物联网、工业机器人、大数据于一体的智能工厂,不仅颠覆了传统钢构件生产模式,更以“硬核科技”让“一局隧道”品牌为西渝高铁高质量建设注入新动能。
智能生产:从“人海战术”到“无人车间”
走进3号智能钢结构加工厂,四条全自动生产线正以令人惊叹的默契协同运转,完美诠释着“中国智造”的速度与精度。这里,传统制造业的喧嚣已被智能化的高效运转所取代,展现出一幅未来工厂的生动图景。
在激光切割钢板区域,被誉为“激光雕刻师”的智能生产线正在以0.1毫米级的惊人精度切割钢板。这套融合了激光物理学、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传动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智能系统,不仅将切割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了50%,更实现了近乎完美的加工精度。激光束在钢板上游走,犹如艺术家在画布上挥毫泼墨,却又不失工业制造的严谨与精准。
移步至钢拱架生产区域,7台配备视觉定位系统的焊接机器人正在演绎着“焊匠”的绝技。这些不知疲倦的机械手臂通过智能算法,较人工焊接,将焊缝精度提升了20%,一次成型率高达98%。它们以恒定的节奏工作,每一道焊缝都如同经过精密计算的艺术品,完美诠释着智能制造的精髓。
在钢筋网片加工区,“织网手”生产线正以惊人的效率运转。从钢筋自动上料到纵筋调直,从横筋切断到网片剪切,整条全自动流水线每小时可产出600片钢筋网,最大尺寸达1.5米×2米。单日3万排的产能突破,不仅展现了自动化生产的威力,更重新定义了钢筋加工的行业标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导管定制专家”生产线。这套配备了先进智能控制系统的设备,能够根据不同直径和长度的要求,自动调整生产参数。从无缝钢管切割到缩尖成型,全程实现无人化操作,支持多品种柔性生产,效率提升达40%,完美解决了传统生产中品种切换的难题。
据分部负责人介绍,传统钢筋加工依赖密集劳动力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通过智能协同系统,80%的工序实现了“无人值守”,生产数据实时上传至信息中心,管理人员只需轻点屏幕即可掌控全局。这种从“人海战术”到“无人车间”的转变,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代表着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坚定步伐。
数字基因:让“铁疙瘩”会“说话”
走进3号智能钢结构加工厂的控制中心,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套集成了MES(制造执行系统)、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的智能控制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犹如工厂的“数字大脑”,通过自主研发的数字管理平台,将“人、机、料、法、环”五大生产要素有机整合,构建起一个多级联动的智慧管理“科技黑箱”。
技术管理实现了技术交底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技术交底模板库,所有生产参数都能实现动态管理。钢构件的各项参数直接传输至生产线控制系统,不仅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从根本上规避了传统人工传递可能产生的误差。这种“参数直通车”的模式,让技术指令的传达变得精准而高效。
物资管理同样迎来了革命性变革。系统建立了完整的物资数据台账,从原材料入库、发放到库存情况都实现了可视化透明管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系统能够对物料消耗和废料产生进行精细核算,实现了从原材料入库到废料回收的全流程可追溯。通过和传统加工厂对比,这种精细化管理使得工厂库存积压减少了30%,显著降低了成本。
质量管控的智能化水平更是达到了新高度。系统为每一片钢筋网、每一段型钢都生成了专属的“数字身份证”,通过技术记录其完整的生产履历和质量数据。在这种严密的数字化管控下,产品合格率提升至惊人的99.5%,创造了行业新标杆。
“过去我们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现场技术员杨东旭指着实时跳动的生产看板自豪地说。看板上不断更新的数据流,清晰地展示着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每个工序的生产进度。“你看这个小导管割孔的误差控制,精度能达到头发丝粗细的级别,这就是科技的力量。”杨东旭的这番话,生动诠释了数字化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绿色效益:每一吨钢材都“算清碳账”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3号智能钢构厂不仅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几何级跨越,更以一系列硬核科技为绿色基建注入了全新内涵,树立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标杆。
在运营效率方面,通过全流程自动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了对传统人力依赖的根本性变革。更令人瞩目的是,相较于传统制造工艺,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了20%,这一突破性成果为整个钢结构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在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方面,加工厂的智能切割系统通过先进的算法优化和数字孪生技术,将钢材综合利用率提升了15%。这套系统能够根据构件形状智能排料,让每一块钢板都“物尽其用”。同时,创新性地采用“按需生产”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工程实际需求,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交付的全链条精准管控。这种精细化运营模式不仅有效减少了冗余库存,充分展现了智能制造在资源节约方面的巨大潜力。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物联网与大数据编织的绿色网络——废料可追溯再生、能耗可视化管理。西渝高铁以“智”提“质”,用“数”减“碳”,让“精品、智能、绿色、人文”四大理念从蓝图渗透至每一道焊缝、每一吨钢材。
巍巍青山间,智能加工厂的机械臂仍在不知疲倦地舞动。这里产出的不仅是钢构件,更是一条通向“交通强国”的创新之路。西渝高铁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关键段落,一局隧道智能化探索为基建行业树起风向标。
中铁一局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二标项目部二分部智能钢构厂型钢拱架生产线
智能钢构厂机器人激光切割钢拱架——侯若斌摄
机器人焊接钢拱架脚板——侯若斌摄
智能钢构厂推动项目施工生产——李勇摄
智能信息控制中心——景晓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