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铁巧匠筑宜涪 一局质建树品牌
在鄂西连绵的群山中,宜涪高铁湖北段正在高质量建设推进中。中铁一局宜涪高铁3标项目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宜涪高铁建设过程中,用匠心和智慧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用科技重新定义着高铁建设的“钢铁力量”。
精细管理,科学布局。建设之初,面对项目管段隧道施工里程占比高,钢结构加工任务重的特点。项目部超前谋划,坚持科技领航,经过方案比选、实地考察,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大道投建一座7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钢构件加工中心,赋能宜涪高铁建设。该钢结构智慧中心,建设规模约为常规钢构件加工中心的3至4倍,每年可加工7875吨钢材。走进这座智慧加工中心,可见这里科学划分为五大核心区域——钢筋原材存放区、智能化加工区、半成品暂存区、成品仓储区及环保废料处理区,实现了钢构件全流程标准化作业。
智造引擎,钢铁革命。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引擎,项目部在钢构智慧中心创新引入“八系统两工位一平台”全自动型钢生产线,彻底颠覆行业生产方式,系统解决传统钢拱架生产的人工依赖高、效率低等痛点、难点问题,在宜涪高铁建设过程中,打响了一场钢铁革命攻坚战。
该生产线集成了自动解垛上料系统、自动对接续焊系统、数控冷弯成型系统、数控冷切分节系统、数控旋转移载系统、智能寻位居中系统、智能贴板焊接系统、智能翻转移动系统八个系统,实现了对钢拱架从半成品到成品的全流程智能化生产。针对隧道钢拱架异型单元,生产线分别设置了C单元Ⅰ段、E单元焊接工位,及C单元拼焊工位两个工位,使得在同一车间、同一生产线不仅可以生产加工同半径同弧度的A、D单元节,及半径不同弧度不同的B、C(Ⅱ、Ⅲ段)单元节,还可以生产加工C单元Ⅰ段、E单元,突破了常规生产线全自动生产的瓶颈,实现了隧道钢拱架全规格的生产,既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有效避免了各单元产能供给不平衡问题。
匠心守护,品质标杆。对标长江沿岸铁路集团精心、精细、精致、精品工程建设要求,项目部在扎实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锚定高质量建设目标,在引进全自动化生产线的基础上,加持多项新工艺、新技术,确保钢构件加工质量。数控冷切技术,对原材两段进行冷切齐平、做倒角处理,确保原材在对接续焊时断面的平整、光洁,保证焊缝处的高质量焊接;倒角规避了冷弯时出现断裂,实现对接续焊后的原材冷弯无断裂;视觉系统和传感器,结合机器人点激光纠偏系统和软件算法,通过多点测量重定位技术,实时捕捉焊接位置,实现精准定位,确保焊接位置与预设标准的高度匹配,避免了人工焊接质量的不稳定性,极大地提高了部件焊接质量,实现焊接定位精度±0.5mm,焊缝合格率突破99.8%。
高效产能,行业领先。为完成管段内30311.9吨钢材加工任务,项目部结合工程建设特点和工期要求,在钢构智慧中心还集成搭建了格栅钢架生产线、钢筋网片生产线、小导管/管棚生产线、锚杆生产线五个专业化生产区域,确保隧道建设钢材加工任务高效有序推进。当前,该钢构件加工中心每日可加工生产21.57吨钢材。其自动化型钢钢架生产线,以18工字钢为例,一天工作10个小时,2至3名技术人员现场盯控,产量高达120根单元节/天,较人工生产产能提高三分之一,且鱼鳞状焊缝美观、饱满,实现了钢材加工生产内实外美、高效智能。
当机械臂的律动遇见基建人的匠心,这座钢铁智造基地正书写着新时代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这里,每道焊缝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根钢构件都镌刻着品质的承诺。中铁一局宜涪高铁3标段项目部钢结构加工中心,正凭借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进生产模式,为隧道品牌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充分彰显“一局质建”的卓越品质。
未来,中铁一局将继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助力宜涪高铁高质量建设,为隧道建设领域树立标杆,向着行业领军者的目标坚定前行,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钢构件加工中心——王利 摄

钢构件加工中心——王利 摄

钢构件加工中心——王利 摄

钢构件加工中心——王利 摄

钢构件加工中心——王利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