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隧道先锋 | 经纬无言思量大道初心——记中铁一局五公司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测量主管王新平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一条条钢铁巨龙纵横交错,一座座现代化都市拔地而起。这些壮丽画卷的背后,有一群用精密仪器丈量山河的建设者。中铁一局五公司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测量主管王新平,就是其中一位在工程经纬线上书写共产党员担当的“工程眼科医生”。
王新平从武警部队卫生员到持有双一级建造师的工程测量专家,用二十二年光阴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执着与担当,王新平的人生轨迹如同王新平手中的全站仪,始终瞄准目标,精准前行,在祖国大地上丈量出一条共产党员的奋进之路。
从卫生员到火线入党的忠诚底色
1982年出生于陕西扶风县杏林镇的王新平,骨子里刻着关中人的坚韧。1999年,17岁的王新平参军入伍,在海拔4200米的雪域高原,王新平开始了五年武警内卫生涯,成为部队的一名卫生员。缺氧、严寒、紫外线,这些都没能让年轻的战士退缩,高原的寒风锤炼了王新平的意志,而2003年“非典”疫情则见证了王新平的初心。
一个背着30斤消毒桶的瘦削身影,正沿着营区围墙进行第8遍消杀。消毒液在高原紫外线下蒸腾起刺鼻的白雾,浸透了王新平的作训服。“消杀、查房、测温、洗床单……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怕,只想着不漏一个角落、不误一次测温、不晚一天报告。
疫情最严峻时,王新平连续40天坚守岗位,因表现突出被批准“火线入党”。至今记得后勤处长用红笔写的批注:“危险时刻顶得上才是真党员”。后勤处处长将入党申请表放在王新平枕边的那个清晨,在党旗下宣誓时,高原的阳光透过卫生队斑驳的窗户,在王新平的入党申请书上投下金色的光斑。
这束光,从此照亮了王新平的人生旅程。
2004年退伍时,部队的纪律性、责任感和“零差错”要求,成为王新平职业生涯的永恒标尺。
从测量小白到技术专家的破茧之路
2006年王新平按政策可安置一份舒适的工作,但王新平选择进入完全陌生的工程领域。
“当时就想闯一闯,复员分配到中铁一局五公司”,这个决定让王新平从零开始,非科班出身面临的严峻挑战。
2006年,王新平在兰州铁路技工学校培训期间,王新平制图、测量、试验、数学4门课程全优顺利毕业,荣获“军工优秀学员”,却深知差距,明白这仅仅是专业开始的第一步。
郑西客专秦东隧道是王新平职业生涯的起点。作为国内第一条高速铁路,为攻克高速铁路隧道测量难题,第一次接触到工程实战测量,将测工四件套“全站仪、对中杆、计算器、竹竿油漆桶”当做战士擦亮的枪。为自学线路计算,王新平花30元买CAD教材,用350元买卡西欧4800编程计算器,他白天记录现场数据,夜间推导公式,凌晨用卡西欧计算器验证程序。为了满足现场施工需求,王新平在渗水的隧道里连续测量32小时,工友发现时,王新平正就着安全帽的头灯核对数据,工作服上结着冰霜沾满了台车上的机油。对照教材一步步输入公式,最终从“100字节程序都写不全”到独立编写“隧道多交点线路”计算程序。师傅说王新平:“别人用竹竿油漆桶放样,王新平用脑子‘编程’”。
2016年在蒙华铁路集义隧道,15公里,8个工作面,这座穿越黄龙山脉的隧道存在“呼吸效应”——受地应力影响,围岩较差地段,初期初支结构每天有10毫米形变。常规测量根本无法满足要求。王新平创造性地提出“三时段观测法”,进行动态对比分析,在凌晨、正午、子夜分别建立动态观测模型。王新平曾算过一笔账,为了保证隧道初支预留沉降值满足净空需求,又不能因为预留量过大,造成混凝土超耗。隧道断面每放大1厘米,每米二衬混凝土超耗达到0.4立方米,整个隧道超耗6000多方混凝土。为验证结论,王新平带着干粮在洞内驻扎两周,记录下180组对比数据,总结出隧道沉降、变形规律,计算出最合理的控制指标,为隧道材料超耗提供了珍贵的测量数据基础。
在集义隧道,王新平带领临时组建的5人团队,独立完成15公里特长隧道导线控制测量,误差小于6毫米,相当于“用绣花针绣出万米隧道”。在测绘山顶一座水库坐标原点与隧道中线空间关系,王新平利用手机奥维地图APP构件立体几何关系,仅用半天完成测量任务,比传统RTK效率提升300%。集义隧道贯通时,8个工作面对接误差仅相当于一枚硬币厚度。
从独善其身到桃李满园的党员担当
“测量是集体活,党员要传承火种”,王新平把“传帮带”视为党员责任。
2021年宝鸡文理学院的测量实训课上,学员们发现个"怪现象":王教官的教案每年都厚三分之一。那是王新平把济南地铁盾构纠偏、广州棠溪匝道放样等新鲜案例不断补充进来。他独创的测量教学法,让抽象的测量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王老师测量记录连标点符号都抠。”见习生王柯记忆犹新。
有次导线测量,因记录簿上一个小数点偏移,王新平让王柯重测三次。正是这种苛刻,让他带出的学员,如今遍布公司多个项目的测量岗位。
“测量是工程的眼睛,党员就得当‘瞳孔’。在京福高铁项目部,带领5名毫无测量基础的转岗人员,统一现教现学圆满地完成了线路导线复测、隧道断面复测任务;”在杭绍台铁路,他发现连续梁锚栓孔设计图纸出现超常规设计的数据错误,果断叫停施工,“测量双检制”的红线制度避免了一起因错误导致的计量事故;在广州棠溪快速路项目,他用手机APP将放样效率提升60%,还能保证测量放样结果100%正确及原始测量数据记录无误;在济南地铁6号线项目,编制《地铁车站、盾构区间测量手册》在全公司推广,优化盾构联系测量方案,将2天工作量压缩至半天,为隧道贯通提前15天在测量精度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1年起,王新平连续4年担任五公司新员工测量培训导师,他编写的《测量作业细则》被公司推广,连续5年参与公司新员工培训,累计培训400余人。
徒弟王柯:“王老师总说‘测量是良心活’,他教我们卡西欧计算器编程时,连一个按键的力度都要反复纠正,全站仪保护不到位就是没有枪的兵。”
从转业军人到知识型产业工人的追梦
学历曾是王新平的短板,但王新平用学习力改写命运。
这种“战士突击”式的学习精神,从卫生员到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王新平用二十二年走出一条“斜井”般的奋斗轨迹,让他相继拿下大专、测量员证书,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二级、一级建造师。连续三年担任“白芝勇测量杯”裁判员,四年担任公司新岗大学毕业生工程测量培训指导老师。
2024年5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后插法钢管柱导向装置》,将地铁车站钢管柱安装精度提高40%,精简人员4人。
“当兵保家卫国,搞建设造福百姓,本质上都是共产党员的‘测量’。”如今,这位“优秀裁判”仍保持着部队习惯:保护测量仪器如同当年擦亮钢枪。他说:“人生就像全站仪,只有不断调校‘初心’的焦距,才能测准时代的坐标。”
“干一行爱一行是本能,专一行精一行是本分。”这是王新平常说的话。在济南地铁6号线,王新平带领团队实现盾构隧道横向误差仅6毫米;在“芝勇杯”测量竞赛中,王新平三获“优秀裁判”。
王新平的成长证明坚持学习是共产党员最宝贵的品质。
从卫生员到测量专家,从退伍兵到行业标杆,王新平用“思量”二字丈量人生——思的是责任,量的是初心。
正如王新平所写:“党员的身份不是光环,是永远校准人生的那台全站仪。”这或许正是他给年轻技术员最珍贵的传承——在广袤祖国大地上,永远做一根挺拔的测量花杆,为后来者标定方向。
王新平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如隧道里的测量点,连缀成照亮建设者前行的光。思量,不仅是测量时的毫米必争,更是共产党员对初心的时时叩问。

王新平(右一)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