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汗水筑造基业,静待时间绽芳华——记中铁一局温州市域铁路S3线SG6标项目技术主管刘霆揩
在中铁一局温州市域铁路S3线SG6标项目的建设工地上,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于钢筋水泥之间。他皮肤黝黑,笑容诚挚,言语间透着陕西人特有的朴实与坚韧。他就是项目技术主管刘霆揩,一位用汗水浇筑梦想、以专业诠释担当的90后青年工程师。
“哎,温州话听不懂啊”。在前期征拆工作走村入户的过程中,他发现各村普遍存在一个棘手问题:许多老人只会讲方言,完全听不懂普通话,导致政策解释难、信任建立更难。
面对这道“语言关”,刘霆揩没有退缩。他敏锐地意识到,要打破隔阂,必须找到沟通的“桥梁”——村里的乡贤、村干部或年轻晚辈。通过精准对接这些关键第三方,他成功搭建起信任的纽带,让政策传达更顺畅,逐步打消了老人们的顾虑。
在日常工作中,刘霆揩的身影总是活跃在村民中间。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村口巷尾,他都以真诚的笑容拉近距离,用专业的解答消除疑虑。一次次耐心地沟通,一场场暖心的交流,让他渐渐融入了村民的生活,也把一个个矛盾化解在了萌芽之中。
“征拆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必须用脚步丈量每寸土地,用真心回应每个诉求。”这是刘霆揩总结的工作心得。正是凭借这样的工作态度,他成功推动项目用地关键问题快速解决,为后续施工顺利开展赢得了宝贵时间。
转战新战场,攻坚再出发。完成征拆任务后,刘霆揩奔赴莲花山工点,迎接更为艰巨的挑战。莲花山工点堪称“三难”工程:一是“三隧并行”施工难,与相邻标段隧道间距不足,形成“夹心饼干”式的复杂布局;二是“三面施工”协调难,路基开挖与其他施工单位交叉施工,隧道出口又位于采石场陡峭岩壁;三是“三跨施工”管理难,莲花山大桥需同时跨越欧越大道、河道及行政区域边界,涉及三家单位协同作业。面对这张“困难清单”,刘霆揩创新工作思路,与工区长共同构建了协同作战体系,组建跨部门攻坚专班,整合工点施工队、技术骨干力量,建立“问题直通车”机制,实现现场问题即时反馈、分级响应、限时办结,进一步推行“结对帮扶”制度,由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对口指导重点工序。这套组合拳打下来,莲花山工点的施工局面逐步打开,为后续大干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施工一线技术人员,刘霆揩始终坚守“质量安全双底线”。莲花山进场初期,危岩落石防护登高作业是施工的重点难点。刘霆揩深知,这不仅关乎工程质量,更是关乎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于是,他每天戴着安全帽和工具,穿梭在施工现场,仔细检查每一处防护措施是否到位,示范如何正确佩戴安全绳,如何在陡峭的岩壁上找到稳固的支点,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安全操作流程。
有一次,刘霆揩发现一处危岩的防护网出现松动迹象,他立刻叫停了附近的所有作业,攀爬到高处,仔细检查每一个连接点。他发现由于长期风吹日晒,部分固定螺栓出现了松动。他立即安排人员进行加固,并且要求对整个施工现场的防护设施进行全面排查,绝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点。他常说:“安全无小事,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才能真正守住安全底线。”
作为一名90后青年工程师,刘霆揩完美诠释了新时代建设者的多元形象。工作中,他是沉稳专注的技术骨干,安全帽下的目光永远透着专业与严谨;生活中,他却化身充满活力的热血青年,成为项目部的“阳光担当”。在项目团队建设活动中,总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篮球场上,他是令对手闻风丧胆的“钢铁后卫”,灵活的身手与敦实的体格形成独特反差萌,防守时精准卡位阻断对手进攻,进攻时又灵活似游鱼,招牌的转身跳投让对手防不胜防。在今年与合作单位的友谊赛中,他关键时刻连续命中三记三分球,引得场边观众连连惊呼。志愿服务时,他又成为最可靠的“暖心小哥”,扛物资、修设备样样在行。
今年是刘霆揩在中铁一局五公司的第七个年头,他从初出茅庐的“工地小白”已淬炼成独当一面的“项目多面手?”。这片钢筋水泥的战场,见证了他的成长轨迹,也承载着他对工程建设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难以割舍的情怀。面对新入职的“萌新”同事,刘霆揩总是不厌其烦地言传身教——手把手教他们操作全站仪,深夜陪着复核施工图纸,用自己踩过的“坑”为他们铺就成长的路。“传帮带不是任务,而是传承。”这位工地“老大哥”历经岁月淬炼,仍然心怀炽热,用行动诠释着工程人的薪火相传。
青春正当时,未来犹可期。七载春秋磨一剑,刘霆揩始终以“三心”践初心:以精益求精的“匠心”对待每道工序,用诲人不倦的“耐心”传承技艺,凭攻坚克难的“信心”突破瓶颈。以篮球为喻,他常说:“干工程就像打全场篮球,既要懂战术配合的章法,也要有敢打敢拼的激情”。正是这份永葆初心的热忱,让他保持不骄不躁的心态,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耀眼的青春光芒。
刘霆揩(左一)和工区长讨论现场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