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隧道先锋 |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记中铁一局滇中引水二期玉溪段项目部退役军人
战国时期,秦楚丹阳之战,“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八万甲士为国奋战,不畏强敌、勇于牺牲;抗战时期,八路军战士“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他们刚毅从容、不屈不挠。
在中铁一局滇中引水二期玉溪段项目的建设阵线上,也有11名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他们脱下的是迷彩戎装,但脱不下征程万里、初心如磐的军人气概。他们在部队时仗剑卫国戍边,在这里他们铸剑为犁继续用忠诚担当建设祖国。
钢枪凝锐目 尺规定乾坤
李根义,项目工程部测量主管,1995年12月入伍,野战部队服役三年。野战部队常年四季在训练场野外轮训,黄沙卷地的沙漠戈壁、怪石嶙峋的崇山峻岭、藤蔓交织的深山老林,这些曾经军旅生涯中的战场磨砺出他锐利的目力、迅捷的身形、敏锐的感知。
工程测量可谓“指间方寸,天地乾坤”,作为项目工程测量的“质检员”,要对分布在六个工区的8座隧洞、12个作业面面及3处管道顶管作业面进行复测。李根义的日常工作就是在项目各个作业面“轮训”,周而复始、日复一日,为滇中引水这个巨型工程保驾护航。
在滇中引水工程的隧洞里,昏黄的灯光被粉尘揉成朦胧的光晕,李根义正在架设全站仪进行隧洞导线复测,整个动作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接着对仪器架设情况是否符合标准细致检查后才进行测量。测量成败的关键在于细节,在普通人的认知里,测量从仪器读数的那一刻开始的,其实测量的起点就是工程的起点,测量的终点就是这项工程的结束。“我们现在测量都是一套成熟体系,但是只有从仪器的校准、存放、架设、读数、记录这些步骤每一步都做到位,环环相扣才能保证最终精确的结果,现在的年轻娃儿手脚勤快,就是经验还太少,容易忽视一些细枝末节。”李根义的双眼在激光点与测尺刻度间快速游移,反光膜上落下一层水泥灰,也能精准锁定十字丝中心,在进行隧洞拱顶的放样点,他瞳孔收缩的弧度里还带着当年前出侦查敌情时的专注,“差一毫米,隧洞轴线就可能偏出半米。”这处作业面测量完后,李根义快速收起仪器,动作依旧是干净利落、规范标准,随后只见他精瘦的身体扛起二十斤的设备在隧洞内健步如飞。他这是着急“赶场”,隧洞内作业都有工序循环,要按提前的测量计划在合适的工序间隔时完成复测,否则就得等待下一个循环,影响项目当月整体的复测计划。
李根义自2002年起从事隧道测量工作已走过二十三个春秋,早已成为同事眼中的测量专家。当提及自己的工作时,他总是朴实的笑道:“我的工作都是最平凡的事情,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但我知道一点,测量人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最让他自豪的事情是在参建的众多铁路、公路工程测量任务中,这么多年自己一直保持零差错、零失误。每当乘车路过他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工程项目,他的嘴角总会翘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这是深藏在工程人基因中的浪漫——宏伟吗?我们建的。
军徽映盔顶 安全筑铁壁
张健,项目澄江工区安全质量监督员,1992年12月入伍,野战部队服役三年。他有着近一米九的大个,身材魁梧,肩宽背厚,眉如剑锋,浓而不乱,面庞轮廓分明,妥妥的“五子良将”之相。长年淬炼的小麦肤色让他在项目有“黑包公”之称,既是对他肤色的幽默称呼,也是对他在安全管理工作上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心细如发的赞誉。张健也因为个人出色的工作在项目安全质量监督员考评中多次被评为“优秀”。
澄江的暖阳透过窗户斜斜地洒进张健宿舍,张健身姿笔挺,站在镜子前,以军人整理军容般的专注,正在用手掌捋平工作服上极细的褶皱,如同扣好军装风纪扣般精准地扣好领口,手托起安全帽,稳稳地戴在头上,调整到最合适的松紧度,宛如战士出征前系紧头盔让安全帽牢牢固定,给自己最坚实的守护。从橄榄绿到中铁蓝,变得是身上的制服,不变的是这军人般整理着装的规范动作,工作服、反光马甲、安全帽在他手中整理时,都带着军人对待装备的珍视与敬畏。穿戴整齐后,他像一名即将奔赴战场、坚毅果敢的战士,迎接新一天工作中的挑战。
张健负责的澄江隧洞出口是项目控制性工程,同时也是重要的标准化示范工点。这段时间他接到一项重要任务,五公司首次水利隧洞标准化观摩暨智能化尾水处理厂观摩选定在澄江隧洞出口。刚接到这个通知时,满脸笑意,拍着张健的肩膀,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道:“老张,这任务可不轻松,关乎公司‘一局隧道’的品牌建设和荣誉,压力大不大?有没有信心打一场漂亮的胜仗?”张健拍着胸脯打着保票:“野战部队没有啃不了的‘硬骨头’,召即来,来必战,战必胜。”2025年4月18日,滇中引水工程全线观摩团近百人在澄江隧洞出口及洞外智能化尾水处理厂进行实地观摩。澄江隧洞三管两线布设高度统一、混凝土垫层平整光滑、临时排水沟线性顺直、安全警示标识布置规范,隐藏在澄江青山碧水间的智能化尾水处理厂演绎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此次观摩一举成功,提升了“一局隧道”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赢得了各方的高度赞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这次观摩,背后的筹备工作可谓艰辛异常,观摩方案几经更改、现场布置头绪万千。张健如稳坐中军帐的将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从容不迫地指挥着现场的一切。他对现场布置人员的调配和指挥井然有序,运用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布置方案提出修改建议,以奋勇争先的执行力感召大家朝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进,最终在他个人不懈努力和团队共同拼搏下,整个观摩现场呈现出最完美的效果,践行了他能啃“硬骨头”的承诺。
铁甲换征图 寸土皆阵地
刘钊,项目征拆部长兼华宁工区长,2003年12月入伍,五年装甲兵。展开项目的工程蓝图,滇中引水二期玉溪段项目标段线路全长约248公里。整个项目宛如一棵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参天巨树,扎根于玉溪大地的9个区县。管道工程虬枝盘旋,交错纵横,隧洞工点似青果缀枝,散布其中。工程建设,征地先行。如何将蓝图印在这片大地上,准备画布就是征拆部也就是刘钊的工作。
项目施工建设周期共需征拆永久用地1687.28亩,临时用地6747.64亩,这些用地面积约相当于747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这巨大的征地量是沉甸甸压在刘钊肩上的担子,他的思绪回到了驾驶装甲车在军演场上冲锋陷阵的岁月。古代行军打仗就有先登之士,刘钊作为装甲兵在军演场上有“夺旗”之责,如今在工程建设一线,他也立志以“冲锋之势,陷阵之志”将“中铁一局”的旗帜插遍项目的最前线。
刘钊在征拆工作中脑里始终装着作为装甲兵时期的“战术沙盘”。结合工程施工组织,他将六条干线划分为六个“战区”,先开工点、重点工程无疑是“集中优势兵力突破”的“战略支点”。2022年9月12日项目部刚刚建成启用,而整个项目全线的首开工点开工时间就定在10月10日,距开工时间不足一月,这是一场“闪击战”,重在快。他遵循“急用急征、先用先征”原则,主动对接业主和政府单位,联合多方进行现场踏勘、召开工作会,运用清单式工作法对阻碍用地审批的问题逐个击破。当“红塔工区管道深挖浅埋段正式开工”与现场破碎锤轰击地面的声音交织共鸣,共同奏响胜利和弦传入刘钊耳中时,宣示着首战圆满告捷。
刚出完外勤的刘钊前脚刚迈进征拆部办公室,便一头扎进了资料的“海洋”。他的办公桌,早已被征拆工作指南和地方法律法规及征拆案例垒成一个“掩体”,坐在桌子前的刘钊,就像当年抱着装甲维修手册啃透每颗螺丝的参数,知识在他手中,成了精准拆解难题的“军械装备”。刘钊坦言“项目体量大,征拆工作形势复杂,涉及城区、农田、林地及生态保护区,只有学透弄通政策,并严格执行、灵活运用,才心里有底、干事有劲,真正把征拆做好做活做实。”桌面上刚泡的浓茶慢慢晕染开,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刘钊又要去现场了。刘钊鞋子的鞋跟处的磨损角度都惊人一致——那是装甲兵常年蹬踏油门形成的肌肉记忆,如今换了战场,却仍丈量着对使命的坚守。三年来,刘钊的足迹遍布项目的角角落落,平均每天驱车近一百五十公里、徒步一万余步。他的身影活跃在征拆政策宣讲、实地丈量用地范围、调解民众纠纷一线,脚步为亲,真正“走”出了项目的施工用地,各工区重点工程按节点准时开工,项目正向着“引金入滇”的雄伟目标奋力冲刺。
当滇中引水工程的清泉穿越群山、流过平原,滋润干渴的土地时,人们或许不会记得建设者的名字。但征拆土地上长出的管道、隧洞精准对接顺利贯通、掌子面从未响起的警报,都在默默诉说着一群退伍军人的故事——他们脱下军装把勋章藏进心底,穿上工装把忠诚刻进工程。这或许就是“退伍不褪色”的真谛:不是活在过往的荣光里,而是让军人魂魄在新的战场继续生长,长成支撑时代的脊梁。

李根义架设测量仪器

张健向产业工人讲解“两单两卡”

刘钊查阅项目征地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