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400元三小时_风楼阁全国信息2024最新版_2024全国各城市凤楼信息_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联系方式

详细信息

钢铁动脉的“暗夜交响曲” ——公司国家骨干通信网项目“天窗点”施工现场直击

时间:2025年06月10日    作者:鲁燕    点击量:

  时针划过21时30分,城市在薄雾中慢慢沉睡,笔者戴上安全帽、穿上反光马甲,跟随公司国家骨干通信网工程(西安局管段)项目通信工程队的脚步,以第一视角直击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光缆敷设攻坚战。

  暗夜潜行:光影交织的精密织网

  “防护组已就位,可以上道作业!”凌晨0时30分,随着“天窗点”命令准时下达,施工负责人郭金手持对讲机,声音沉稳有力。随即,头戴强光灯的作业人员迅速列队,沿着栅栏门有序进入线路,明黄色的反光背心在雪白的探照灯照射下,宛如跳动的安全音符,开始奏响铁路线上的深夜乐章。

  光缆敷设团队兵分两路展开作业:第一组负责新集方向桥梁段1136米光缆敷设,队员们以标准间距列队,在桥梁电缆槽道上精准布放;第二组则承担宁强南方向隧道段1864米光缆敷设任务,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铁路下方呈“8”字盘绕的光缆展开,采用人力牵引的方式,沿着电缆槽道缓缓推进。在夜色的掩映下,两支队伍默契配合,用专业与专注编织着高铁通信的神经网络。

  子夜奋战:施工战场的灯火交响

  一排排大功率LED照明灯将施工面照得亮如白昼,17座工人通勤车的鸣笛声打破夜的寂静。本次施工的新集站横跨隧道和桥梁段,目光扫过延绵数公里的作业带,一场紧张而有序的“夜间大会战”正在这里上演。

  “一、二、走!”领头的工人低吼一声,40余人的队伍同时发力,沉重的电缆又向前推进一米。隧道顶部,预埋的滑轮组在重压下吱呀作响,虽然减轻了人力负担,但每走几步仍要调整牵引角度,防止电缆外皮磨损。“注意拐弯!慢点放!”队长王国洁一边紧盯电缆走向,一边借助手中的激光笔,在支架上精准标记位置。两名工人迅速做好电缆保护工作,用扎带固定电缆,确保每一段都严丝合缝地卡进线槽。远处,电缆放线车缓缓转动释放线缆,巨大的线盘转动时发出低沉的嗡鸣。每隔50米,就有工人手持对讲机汇报进度:“B区段敷设完成,一切正常!”此起彼伏的应答声在隧道里回荡,夹杂着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交织成一首铿锵的施工进行曲。

  安全防线:立体防控的暗夜守护

  "嘿哟、嘿哟……"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在隧道内回荡,冰冷的通信光缆在队员们手中接力。每推进一米,队员们都会仔细检查光缆外皮的完好程度,确保施工质量万无一失。

  为保障施工安全有序,项目部严格执行“全员现场盯控”管理制度,项目班子成员带班值守,通过责任到人、分区管控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整个施工区域划分为多个责任区,每个区域都配备专人负责,确保夜间施工“零事故”。

  凌晨2时26分,施工记录簿上的数据令人惊叹:3公里光缆穿越6处复杂地形,损耗率控制在0.02%,这串数字的背后,是施工人员日夜间到的坚守——管理人员白天忙着方案审批,夜晚又扎进盯控现场;技术人员反复核对各项数据,安全员用手持金属探测仪来回巡检,共同为现场构建起一道"隐形防护网"。

  “既有线施工容不得半点马虎。”项目经理郭向飞介绍道:“施工计划、施工方案需提前数月与铁路部门对接,经过多次修改后才能最终敲定。”项目部还建立了“点前部署会+点后总结会”双轨机制:点前明确任务目标、风险预案及责任分工;点后复盘执行成效,梳理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通过议程标准化、决策清单化管理,大大提升了项目执行效率。尽管管理人员不直接参与体力劳动,但白天正常工作,夜间现场值守的工作节奏,对每个人的体力和耐力都是巨大考验。

  破晓收工:钢铁动脉的“心跳重启”

  “丁旭超?”“到!”

  "刘岩?”“到!"......

  施工结束后,王国洁扯着沙哑的嗓子开始点名:直到确认最后一名队员都安全在场。紧接着,他又带着几个作业骨干打着手电,仔细清点着每一件工机具:“撬棍30个、放线滑轮20个、对讲机15台......"确认一件不差后,这才松了口气。

  "全体注意,准备下道!"一声令下,工人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扛着工具设备,沿着栅栏门有序撤离。对讲机里不时传来确认声:"A组已全部下道""B组工具清点完毕"......凌晨2时26分,随着最后一名工人跨出栅栏,施工现场终于恢复了宁静,只留下几盏尚未关闭的照明灯,和地上杂乱的脚印。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城市从沉睡中苏醒,轨道交通的轰鸣声再次响起。谁能想到,这条钢铁动脉平稳跳动的每一秒,都是无数建设者在暗夜里用智慧与汗水谱写的“交响曲”。他们在“天窗点”争分夺秒,用彻夜未眠守护着通信网络的畅通,为城市注入新一天的活力。

  

  数字化指纹打卡

  

  工机具清点

  

  天窗奋战

  

  下道后清点人数

  

施工部署会

来源:
】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