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班组“日记” ——宁波地铁7号线小洋江站机电施工小记
(宁波讯)六月的甬城,晨曦初绽,破晓的微光带着清冽凉意,悄然倾洒在小洋江站的施工现场上。尽管晨雾还裹挟着几分慵懒的睡意,施工现场却早已是热火朝天——一场争分夺秒的机电安装攻坚战正在激烈进行。公司宁波地铁7号线机电项目施工现场,4队作业班组,180余名一线建设者,正如“急行军”一般,为这座巨型车站搭建“筋骨脉络”。
动力照明班组:缆线丛林里的 "神经手术"
清晨6点,地下三层的车控室已被LED工作灯照得透亮,线路调试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项目工程部长胡双涛握着泛着红光的对讲机,指尖在综合监控操作台上快速滑动,随着一次次核对模块数据,按键声与指令声此起彼伏。面对布满电子显示屏的操作台,他如同操控精密仪器的指挥官,目光扫过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流,精准捕捉异常。
作为低压配电与动力照明的技术骨干,他深知每一个信号传输的关键。他紧盯FAS系统报警信号的传输路径,鼠标刚敲击防火卷帘控制模块,便有异常显现——卷帘门毫无反应。他迅速通过综合监控系统确认指令已成功发送,旋即对着对讲机下令:“张乾乾,查通信线路电压和现场模块信号接收状态!”班组长张乾乾的回复很快传来:“供电正常,但模块没收到指令。”胡双涛立即调取工作站地址映射表,对比后说:“现场模块地址编码错误,按工作站地址列表重新编码。”话音未落,现场已响起模块编码的操作声。
在这场“线缆丛林”中,他们化身严谨的精神外科医生,全神贯注地校准每一处线路。因为他们深知,FAS、BAS、门禁……弱电系统的信号传递容不得半分误差,而动力照明系统的线缆对接同样必须精准无误,每一根线缆的准确对接,都是冲刺目标的关键拼图。
通风空调班组:风阀与烟感的 "攻防演练"
上午10点,一场阵雨横扫而过,通风空调班组的10名队员已在设备区完成集结。此时,他们正上演一场“攻防大战。”
“消防控制中心和现场各测试点,准备好进行设备区B端防火分区6的烟感测试!”专业工程师李中洋话音刚落,班组长汪倩福便举起6m高的烟枪,对准烟感发射。随着烟枪散发出浓烟,烟感指示灯由闪烁着的绿灯转为常亮的红灯,火灾报警信号随机触发。
“还需要手动触发报警按钮,启动消防联动!”李中洋在对讲机处呼叫着汪倩福,随着手动报警按钮被启动,排烟机房内响起了轴流风机的轰鸣声。
“用风速仪测试各个排烟风口风速,检查数据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组员们迅速分工,手持风速仪在各风口间穿梭,记录实时数据。?
在这场风阀与烟感的"攻防演练"中,班组全员凝神聚力,他们深知,每项测试数据都关乎最后目标的成功与否,通风空调系统的安全运行,必须分秒必争、毫厘不差。
给水排水班组:管道承压的“极限挑战”
下午2点后,一天的温度也迎来最高点,地下一层的给排水作业区一片热浪蒸腾。作业队长李鹏涛按下打压泵启动键,压力表指针缓缓攀升,管道内的水流发出低沉轰鸣。“消防水系统打压至1.6MPa,强度试验稳压30min,严密性试验持续24小时!必须找出所有潜在漏点!”
当压力表指针稳定在1.6MPa时,技术员邱鑫发现一处法兰接口渗水后,立即按规程泄压、更换密封垫,重新打压直至合格。这已是当天排查出的第3处隐患,团队仅用40分钟就完成隐患处理。为提高效率,他们将管道划分为8个试压段,每个段设置独立排气阀和排水点,避免全段泄压返工。紧接着,空调水系统测试启动。“压力调至0.67MPa,稳压 10 分钟,压降不得大于0.02MPa!”“压降0.01MPa,正常!”每一个数据确认都引发短暂欢呼。保压测试是关键工序,李鹏涛每5分钟记录一次数据,试验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见证着严谨。墙角水桶里,藿香正气水瓶与冰块随热浪浮沉,映照着高温下的坚守。
在这场管道承压的“极限挑战”中,班组全员每一次精准打压、每一处隐患排除,都是向终点冲刺的关键助力,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他们半步都不能退。
公共区装修班组:空间美学的“毫米之战”
傍晚7点,暮色渐浓,车站公共区、出入口与下沉广场机械轰鸣,人员如织,装饰装修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车站公共区,安质总监王朋正在检查灯具安装质量。秉持着“管安全必须管质量”的原则,他利落地系好安全带登上登高车。随着液压杆缓缓升起,他的身影逐渐与公共区柱面齐平。安全帽檐下,他目光如炬,左手攥住灯具底座轻晃测试承重,右手握着游标卡尺精准丈量,随即对旁边正在安装的组员代亚东说道:“2.3毫米,边缘接缝再收紧0.3毫米!”
车站出入口处,吊顶调直工作进入白热化阶段。装修班组组长董帅握紧操作杆,升降车缓缓升至顶部作业面。手中红外线水平仪扫动:“右侧低了5毫米,每处间隙必须控制在2毫米以内!”说罢便手持工具迅速操作起来。
下沉广场的造型板安装现场,两束探照灯刺破黑暗。升降车稳稳停在作业高度,作业队员张广辉将激光校准仪固定在基准支架上,红色光束投射到造型板:“左边再抬 2毫米!”与之配合的李小治双臂发力抬起板材,校准仪发出“滴”声后,两人迅速用电动手枪钻固定,金属撞击声在空旷广场回荡。
在这场空间美学的“毫米之战”里,每一次校准、每一回微调,都是装修班组向工程节点发起的冲锋。
次日凌晨5点,当第一缕晨光透入风井,刚完成夜班作业的给排水班组与接班的动力照明班组在车控室相遇。李鹏涛将打压记录簿递给胡双涛:“B端设备区管道压力稳定,你们可以放心进行系统调试!” 两组工人擦肩而过时,默契的击掌声在地下三层回荡——这是180余名建设者用昼夜轮动的班组协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编织的“神经脉络”,而距目标节点的每一次接力,都是奏响冲刺的铿锵节拍。
车控室调试
设备室模块调试
检查灯具安装质量
公共区灯具安装
设备室水管保温
出入口吊顶调平
下沉广场造型版安装
下沉广场造型版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