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夜归人:东莞地铁1号线“零点攻坚”小记
(广州讯)当晨曦微露,程少平摘下安全帽,头灯的光束暗了下去。他回头望了眼作业面——规整的线槽里,一捆捆电缆像梳理好的丝线,在晨光里透着利落。这是他和工友们熬过又一个夜班的成果,也是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建设进度里,又一块扎实的拼图。
城市还没完全苏醒,这群轨道交通建设者已结束工作。很少有人知道,白天顺畅运行的地铁网络背后,藏着他们 “反时差”的日常:当城市沉入梦乡,地下隧道与高架区间里,灯火才刚刚亮起。
夜色里的 “精度较量”
东莞西站区间施工现场,灯光将作业面照得透亮。程少平半蹲在地,指尖捏着黑色轧丝,先比对电缆束调整长度,再用力捋实,转眼就将松散的电缆束固定得纹丝不动。
“绑扎得横平竖直,不光整齐,后续检修找线也方便。”他头也没抬,已拿起第二根轧丝。从电缆束下穿过、绕回扣进卡槽,语气里带着老工匠的执拗:“间距15厘米,勒紧但不能伤线皮。”话音落,右手食指抵住卡扣,拇指用力按压,“咔嗒”一声,轧带牢牢锁死。他松开按线的手,捏住电缆束轻拽两下确认无松动,才挪向下一个绑扎点;遇到线槽转弯处,还会额外拧上金属固定卡子:“这里靠近轨道震动大,不卡紧容易松动。”
成百上千根电缆在他手中渐成 “梳理好的发丝”,顺着电缆支架铺得整整齐齐。作为信号系统的“线缆梳理师”,他和组员需将不同功能的电缆一一归位,每束电缆的走向、每根轧带的间距,都得严格契合施工标准 —— 差之毫厘,就可能给后续信号调试埋下隐患。
不远处,尚冠军握着切割机,另一只手牢牢扶住金属线槽。砂轮刚碰到线槽,就溅起一串金色火花,在黑夜里格外耀眼。他盯着切割线上的刻度线,手腕稳得像装了标尺:“线槽长短差一毫米,后续设备就装不进去,返工更费时间。” 话落,他先确认切割机角度与刻度线完全对齐,再启动机器,沿着切割线精准切下线槽成品。闪烁的火花中,他的眼神始终紧盯切口,透着一股不容差错的认真。
这只是七分公司信号班组夜班作业的一角。他们兵分两路,一组在东莞西站攻坚线槽安装与电缆绑扎,另一组奔赴同沙公园站、市民中心站开展问题克缺。从清点工具、班前安全讲话,到切割时配备灭火器、接线时反复核对标识,再到收工时清理废料、清点人员工具,每一步都像精密齿轮在咬合,没半点含糊。
安全是 “铁打的规矩”
“桥架螺丝再紧两圈,电缆绝缘层得再检查一遍!” 安全员殷昊拿着巡检本,在作业现场来回穿梭,目光始终聚焦在设备细节上,提前排查可能存在的隐患。对夜班施工来说,安全从不是口号,而是贯穿每一步流程的硬规矩。
班前安全讲话是第一道防线,必须把当天的风险点讲深说透,让每个人心里有数;工具清点要执行 “双人双次” 核对,避免遗留在现场影响行车;工完料清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废料、线头必须及时清理干净。巡检中,殷昊更是紧盯关键环节,发现有人安全带系得不规范,立刻上前指导纠正,检查到消防设施压力不达标,当场协调更换新的。“现场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提前把细节做到位,才能从源头避免事故。” 他的巡检本上,记满了当天的重点检查项、风险预防措施和现场优化记录。
而在道滘车辆段的机房、黄江停车场的设备区,更多建设者同样在坚守岗位。他们有的蹲在机柜前,用万用表反复校准参数,确保数据精准无误;有的趴在线槽旁,将每一根线缆的标识贴得整整齐齐,方便后续维护;有的围着道岔设备,一点点调试机械间隙,保障运行顺畅。所有人都清楚,信号系统是轨道交通的 “神经中枢”,他们此刻手中的每一份细致,都是线路未来安全运行的坚实保障。
平凡里的 “坚守重量”
这群建设者的日常,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情节,更多是重复的工序、细密的检查,还有藏在心底对家庭的亏欠。他们或许在中秋夜对着手机里的团圆饭照片,指尖反复划过屏幕;或许在凌晨的隧道里,唯有冰冷设备的嗡鸣作伴;或许为了修正一个微小误差,甘愿把几天的活推倒重来…… 正是这些浸着烟火气与汗水的日常,一砖一瓦地垒起了城市地下的 “钢铁脉络”。
自工程建设以来,建设者们便以这样的日常为底色,逐步推进项目落地。目前,他们已完成弱电系统的轨旁设备、道岔、信号机、桥架安装,室内外光电缆敷设及绑扎,室内外设备配线等核心任务,正全力攻坚最后的克缺阶段。每一次参数校准都力求精准,每一次线缆整理都细致入微,这些看似平凡的操作,都在为线路开通筑牢坚实基础。
当第一缕阳光铺满轨道,夜班作业的疲惫随之被晨光驱散。工人们仔细清点好工具,沿着安全通道有序走出作业区。回头望去,场地上码放整齐的线缆、调试到位的设备,还有一尘不染的作业面,在晨光里透着股让人安心的踏实劲儿。
轨旁的缆线裹着一层微光,如同城市交通网络新生长的脉络,正默默积蓄着保障通行的力量。这力量里,藏着建设者对细节的苛求,藏着他们对坚守的执着,更藏着对市民便捷出行的深切期盼 —— 所有的付出,都在静静等待着通车时刻的璀璨绽放。

线缆绑扎

线槽切割

线槽安装

东莞地铁1号线东莞西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