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奋楫正当时 ——公司西安东站项目打响冬季施工百日攻坚战
(西安讯)初冬的白鹿原清晨,启明星还在天边闪烁,清冷的月光洒在广袤的原野上,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银霜。当第一缕晨光如金色的丝线穿透晨雾,落在山脚下的西安东站项目中心料库,8支接触网、电力、变电作业队伍近百名工人,以铿锵有力的点名答到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项目书记赖祥月专程赶来参加6点40分的班前讲话,鼓劲道:“西安东站项目是咱‘家门口’的民生大事,现在到了百日攻坚的关键时候!咱们得卯足劲,落实会议精神,不折不扣推进施工,确保节点工期,打好这一仗!”话音刚落,工人们整装待发,奔赴各工点。脚下的土地带着夜的寒凉,硬邦邦却格外踏实,每一步都能听见与大地的轻声对话,让冬日清晨的白鹿原,焕发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
破难题:优化方案促进度
“110/10kV变电所断路器与隔离开关的闭锁关系,不符合高铁设施段介入办的运维要求。”7点半的工程例会上,变电专业技术员薛成成指出了图纸问题。项目副总工王新涛认真复核后,当即拿起施工蓝图和测量设备赶往变电所。凭借多年经验,不到半小时便理清症结:“要满足闭锁要求,需在现有图纸基础上增加10根控制电缆,得尽快变更设计。”他立刻联系设计、业主单位沟通方案,实现问题当日闭环。
当前,项目电力、变电专业正于北配楼、动车所、330KV牵引变电所同步施工。为严控工艺质量,王新涛每日穿梭各点,现场破解施工难题。“王总,土建预埋设备基础偏移10cm,开关柜安装后电缆没法从预留孔穿入。”电力专业工程师高翔面露难色。王新涛核对图纸、测量偏差后,大胆提出解决方案:在现有偏差基础上安装设备,于设备底部重新开设电缆引入孔,这样既保障安装标准,又避免二次返工。
“为提升变电所施工质量,我们修订细化了《变电专业工艺提高细则》《变电所安装施工作业指导书》等11本文件、16册技术交底,优化40余处工艺方法。”项目工程部长袁玉轩介绍,“比如采用高分子材料防火封堵、控制室电缆用铝合金走线架等工艺,大幅提升施工水平。”针对动车所、330KV牵引变电所工期紧、室外设备多且面积大的特点,项目部提前规划、合理调配资源,指派专人负责;优化施工方案,对设备采用整体开挖换填、统一浇筑工艺,并用经纬仪、水准仪校准模具中心线,确保基础相对位置与高差达标,显著缩短工期、提高效率。
全覆盖:穿透管理守安全
“电网杆塔均已安装视频监控,动车站站场范围内,凡在电网15米内进行吊装作业,必须先与陕西电网联系,确认安全距离及注意事项。”作业现场,项目安质部长阚博正反复叮嘱作业队长。大干期间,交叉作业多、现场环境复杂、施工强度高,加之近两月连日降雨,既是对项目安全质量管理的极致考验,更是对安全质量系统管控“基本功”的检验。
中午12时,阚博再次从动车所赶往西康线现场巡查。他目光如炬,紧盯工人金具安装高处作业。他介绍道:“西康线今天三个专业同步施工,要仔细核对随身资料,确保现场施工与计划一致、签认齐全,尤其是邻近和天窗点施工中的大型机械作业,越是攻坚关键期,越要绷紧安全这根弦!”项目部在严格落实日常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现场巡查:制定每日夜巡值班表,加大日检、周检、月检力度,做好安全条件确认,保证劳动人身安全。
“我们以‘穿透式管理’为抓手,创新采用动态网格单元划分与‘1+1’双单元长配置模式,对全线16个施工区域实时监控,将安全管理‘触角’延伸至每个工点、每道工序,确保现场零事故,实现安全与效率双提升。”项目安质总监杨维育介绍。项目部充分运用穿透式管理平台和速登宝系统,通过手机APP、施工区域电子围栏对劳务队伍智能化管理,深化安全管理向劳务队伍的延伸,有效破解工点分散、流动性大的管理难题,将安全信息化管理精准落地作业一线。
战天窗:全力以赴促开通
下午2点,西安东站普速场,随着对讲机下达180分钟天窗封锁命令,90名接触网工人有序进入护栏网内。“为保证普速场开通节点,顺利将既有西康便线从南北两侧拨接至新建普速场线路,我们调配资源、优化方案,从其他项目选配接触网上部熟练工,全力保障施工节点。”接触网专业生产副经理张利斌介绍。
技术员宋珂最后一次检查各工序材料准备情况,并核对展放线索的型号与长度。接触网队长邹虎坦言:“现场交叉施工单位多、大型机械密集,且拨接线索超一半位于既有线区域,放线车无法进入,全靠人工拉线架设,施工难度大,对放线影响显著。”有着多年施工经验的他并未退缩,天窗点施工前,便带领数十名网工利用III级不封锁计划,将承导线提前从工程线展放至既有拨接口网外,并将承力索绕“8”字摆放预留,为天窗点施工争取了充足时间。
13点20分,网工们个个摩拳擦掌,脚踏钢轨石渣紧张有序作业。这边,拉线组、挂滑轮组依次熟练操作;技术员宋珂手持对讲机反复叮嘱:“看线人员注意,道岔和道钉防止卡线,中间离地4米,起锚离地5米。”另一边,十几名地面作业人员随着“一、二、一”的有力号子,将承导线一字排开。梯车上,两名作业人员迅速把线索挂入滑轮,再将滑轮挂至既有设施。落锚完成后,宋珂再次测量布吊弦间距,确保吊弦垂直度、穿向及载流环方向均符合标准。下午4点整,180分钟天窗施工圆满结束,成功架设上下行承力索、接触线各1280米。
聚合力:部门联动助生产
前方施工吃紧,后方保障也开足马力。晚上10点,项目中心料库加工车间一片火热,半自动腕臂预配机器、斜拉线预配平台等设备严阵以待,切割腕臂的声响与工人组装零件时同步发力的吆喝声交织,格外有力。斜拉线预配平台旁,工人精准配合,回头尾线测量、心型环压接、斜拉线裁接一气呵成。“我的眼睛就是尺子,钳压管与心型环间隙误差超不过3毫米。”接触网工王军打趣道。一旁的大学生胡宗良用游标卡尺测量后,响亮回应:“1.9毫米误差!”不由得向他竖起大拇指。
深夜11点,项目物资部长薛志伟仍在料库与库管员盘点,为次日出库做准备。“我们已签完牵引供电、电力、通信、信号等4个专业152份物资合同,涉及百余种物资,还提前协调厂家进场易存储材料,为‘百日大干’备足货。”西安东站项目工序繁多,材料超千种,要管理好需要格外精心。项目还通过电缆固定价采购、信号专业集成采购,分别规避高铜价调差及垄断风险,累计节省开支约2100万元。
项目办公室内,接触网专业总工王晓虎与工程师王旭明紧盯电脑算腕臂,初冬深夜里,长时间敲键盘的双手早已生硬,二人不时默契地搓手取暖。“再加把劲,今晚多算100套!”目前项目需计算普速场、动车所等区域2191套铝合金腕臂,为确保进度,师徒二人熬红双眼,研究编写腕臂、吊线计算方法并形成计算程序化文件,仅需输入现场数据,即可批量算出结果,大幅提升效率。此时,项目办公室主任冯阿静发完最后一条消息:“刘师傅,明天气温低,多给大家熬两桶姜汤……”
站在白鹿原上远眺,施工机械的轰鸣已渐次平息。当最后一组承导线精准架设完毕,西安东站普速场的轮廓在探照灯下渐渐清晰。工人们望着彼此沾满油灰的工装,在寒风中相视而笑——这笑容里,有完成当日施工任务的如释重负,有日夜坚守的疲惫,更有见证西安东站初现雏形的自豪。未来,建设者们将继续保持昂扬的斗争,向着节点目标奋力冲刺。

承力索j架设

承导线紧线落锚

回流线并弓字

底板钢筋绑扎

11010KV变配电所10KV贯通高压室

电缆标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