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员工风采】铁轨旁的“信号灯塔” ——记公司新疆片区信号项目总工程师袁兴巍
(新疆讯)在新疆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荒漠与雪山交织,狂风裹挟着砂砾肆虐。钢铁巨龙般的铁路线如动脉般纵横交错,一列列火车风驰电掣,满载着希望与梦想驶向远方。在这壮观景象的背后,有一位默默坚守的“信号灯塔”——袁兴巍。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扎根边疆十余载时,他目光坚定地说:“这里的铁路需要有人守护,看到列车安全驶过,一切付出都值得。”作为公司新疆片区信号项目总工程师,他以专业与责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为列车的安全运行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在铁轨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璀璨篇章。
初见袁兴巍,他身上的工作服沾着些许戈壁滩的尘土,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果敢,经年累月的风沙在他脸上刻下痕迹,举手投足间却尽显专业风范。“刚到新疆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板房,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酷热难耐,晚上睡觉都能听见风沙拍打着窗户。”袁兴巍回忆道。然而,这些困难并未让他退缩。自2013年踏入铁路信号行业,他便全身心投入其中。从初到边疆面对恶劣环境的不适应,到逐渐克服天气干燥、极端温差等难题;从怀揣梦想的青涩新人,一步步成长为如今独当一面的项目总工程师。多年来,他始终紧跟行业前沿技术,即使在条件艰苦、网络信号不稳定的施工现场,也要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提升。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成为团队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铁路信号系统,宛如列车的“神经中枢”与“安全卫士”,其复杂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袁兴巍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对待每一个项目都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在项目筹备阶段,他就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带领团队深入现场进行细致勘查,收集大量数据,反复论证方案,确保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他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一个细节,与团队成员讨论到深夜,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项目质量和安全的因素。
项目实施过程中,袁兴巍以身作则,坚守施工一线,成为团队的主心骨。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亮戈壁,他已抵达现场,仔细巡查各个施工环节,严格把控质量与进度。新疆的夏季,地表温度高达50℃,金属设备被晒得滚烫,他穿梭于设备之间,认真检查每一个零部件的安装,仔细核对每一根线路的连接,汗水浸透衣衫又被烈日烤干,留下一道道白色的盐渍。作为项目总工程师,他不仅要攻克技术难题,还要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保障项目高效推进。面对当地物资运输困难、语言沟通障碍等问题,他凭借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业主、供应商、施工团队等保持紧密联系,宛如一位出色的“指挥家”。
“乌局运输部为完成哈密站标准化整治,要求比既定工期节点提前3个月完成哈密站运转室控制台更换,那会项目刚开始不久,便迎来一场硬仗,哈密站又是兰新客专与兰新线进疆后的第一个交汇枢纽,每日运转室内车务作业繁忙,各类行车设备多且配线繁杂。”回忆哈密城北物流园项目,袁兴巍印象深刻。为打赢这场战役,他积极联系协调电务、通信、车务等设备管理单位,连续一周利用每日仅有的60分钟垂直天窗对各类设备逐一摸排。经过充分调查及摸排,最终仅花费两个90分钟天窗便完成了哈密站两排12张标准化控制台的更换,为后续哈密枢纽CTC升级及城北物流园项目接入设备扩容提供了有效空间,同时也为哈密站车务标准化整治奠定了基础。
袁兴巍深知团队力量的强大,十分注重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在现场简陋的工棚里,他经常组织技术培训和经验分享会,鼓励团队成员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团队中涌现出一批批技术骨干,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生活中的袁兴巍,是妻子手机里备注“总是失联”的丈夫,是儿子作文中“用电脑修铁路”的爸爸。他的手机屏保是儿子明媚的笑脸,语音信箱里存着孩子稚气的叮嘱:“爸爸,天窗点结束了要记得吃早饭哦!”然而,当责任召唤,这份温情瞬间化为钢铁般的意志。在乌将项目甘泉堡站、准东站双线接入调试及开通施工中,他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平,不但解决了两站引入的各电路故障问题,还帮助电务段完成了准东站前期各项工程遗留的电码化+1故障问题处理,最终顺利完成甘泉堡、准东两站双线接入开通,确保了乌将双线贯通重要节点的兑现。
“铁路信号工作关乎千家万户的安全与幸福,容不得丝毫懈怠。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成长的契机。我们要用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对待每一项工作,确保列车安全运行。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使命,一份对国家和人民的庄严责任。”袁兴巍的话语铿锵有力,字里行间满是对工作的敬畏与热爱,也彰显着他作为铁路信号人的崇高情怀。
未来,袁兴巍将继续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在铁轨旁发光发热,守护着列车的平安远行,用自己的坚守与奉献,在边疆大地上续写新的传奇。(通讯员:文/图? 庞奇伟)
?
工作中的袁兴巍

工作中的袁兴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