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一名电务新人的宣传之路初探
在初入中铁一局电务公司之前,我对新闻宣传已有一些了解。毕业实习时,也曾在电视台广播部门做过故事广播实习生,每天都要结合新闻事实撰写一篇长达两小时的广播节目直播稿和一些搞笑段子。那时,我常执迷于文字的雕琢,以为新闻宣传不过是“笔底生花”的技艺,是课堂上“文以载道”的理论推演。参加集团公司这次培训后,聆听了前辈们讲述那些镌刻在钢轨上的故事,看到照片上那些焊花迸发时的永恒瞬间,我才发现:真正的新闻从来不是案头的空想,而是用脚步丈量出的真实。通讯员的笔,必须先浸润基层的汗水,方能流淌出有温度的文字。
今年新员工入职培训时,我曾思考:作为文科生加入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是否已做好从事宣传工作的准备?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对建筑工程专业了解甚少,初次步入项目施工现场时,面对精密繁杂电器设备,我既说不出其名,也不懂用途。同事们耐心与我讲解,我仍是一知半解,内心充满对知识的渴望,迫切想要学习更多。
具体该如何做呢?本次培训课给我指明了一个方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八字箴言,道破了宣传工作的本质。就像植物的根系必须深入土壤,我们的笔尖也要扎进基层的肌理。那些隧道里与粉尘为伴的背影,深夜调度室里紧盯屏幕的双眼,他们的坚守就是企业最生动的注脚。
培训课上,陕西日报高级记者张斌峰老师的授课提及“新闻不是宣传,好故事要从小切口折射大时代”,这让我意识到电务人的故事不是在办公室的报表里,而是在工人蹲在道岔旁啃馒头时饭盒上的冰霜里,是在攀爬支柱时磨破的手套纤维间。我曾在大学研读《文心雕龙》时执着于“辞约旨丰”的技巧,却忽略了刘勰“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真谛——没有亲见“物色”,何来“心摇”的感动?
培训中最动人的时刻,是即将退休的王利老师展示的铁路人像长卷。近百张照片拼接的视觉史诗中,每道皱纹都在诉说着坚守,每个眼神都闪耀着匠心。这让我想起《道德经》的智慧:“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新闻宣传的参天大树,原来都生长在这些细微处的光芒里——钢轨的锈迹、工具的油污、师傅笑纹间的岁月留痕。茅盾说:“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同样为今天的新闻宣传工作,包括对电务人的报道,指明了超越简单写实、迈向更高境界的方向。这意味着新闻作品不仅要如镜子般真实映照电务人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更要成为一把有力的“斧头”,主动塑造、引领并勾勒更加美好的生活图景。既要传递他们身上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彰显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时代追求,展现默默守护、无私奉献的责任担当;更要讲述个体成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动人故事,让平凡中的力量直抵人心。
结业时分,窗帘缝隙透进的阳光如延伸的钢轨,映照着我们的使命。作为企业故事的“铺轨人”,我们要用基层故事作枕木,以真挚情感为道钉。中文系教给我的修辞技巧固然重要,但此刻的我更懂得:最动人的文字永远生长在泥土里。
未来的日子里,我立志成为一名真正的“钢轨通讯员”:带着写满印记的笔记本,行走在每一个需要记录的角落。在信号机的明灭间捕捉时代脉搏,于电缆敷设的轨迹中寻找精神坐标。我深知,唯有将根系深扎基层的沃土,笔下的文字才能长成支撑企业精神的栋梁;唯有始于毫末的积累,方能让中铁一局的故事,在这个伟大时代绽放独特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