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赤诚初心铸“长虹”记中铁一局沪宁合一分部项目负责人王建龙
晨曦,在沪宁合高铁的建设工地上,机械的轰鸣声已然奏响,在耸立的桥墩之间,在繁忙的施工平台上,一个身姿挺拔、步伐稳健的身影早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左胸前那枚佩戴了十五载的党徽在晨曦中闪烁着信念的光芒——他就是中铁一局沪宁合高铁项目一分部经理王建龙。他始终将“高标准、严要求”刻进骨子里,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铁路建设者的使命与信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他本人也被2023年度中国中铁评为“劳动竞赛先进个人”,2022年被中铁一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24年“先进生产(工作)者”。
规范立标,推动高效施工。他带领项目团队根据铺架节点,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面临施工开展认真地分析和梳理,制定了“紧盯铺架节点,消除征迁断点,抢抓特殊结构,坚守安全质量,强化项目管理”的工作思路,实行挂图作业,精心组织施工,严把安全质量,实现各项工作高效稳步推进。2024年,完成钻孔桩800根、承台144个、墩柱187个,7处连续梁顺利合龙,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分部先后获得皖赣公司B级表扬2次、C级表扬3次,并获得皖赣公司“优胜工地”和“优秀拆迁分部”,他本人也获得皖赣公司“高铁工匠”荣誉。
严令笃行,建造标杆工程。他有着军人的果敢与坚毅,也有工程人的细致和耐心,为提高施工安全质量,他组织多次研讨会和部署会,亲自安排,把皖赣公司、中铁一局标准化要求落到实处,全力建造标杆工程、品质工程,得到一致认可。2024年4月28日,皖赣公司组织管内30余家参建单位100多人到分部承担施工的永兴路连续梁开展标准化建设观摩;2024年6月2日,中铁一局组织各单位、各部门200余人在文华路连续梁施工现场开展工程项目标准化建设观摩。2024年11月27日,跨京沪高铁立交特大桥文华路连续梁顺利通过皖赣公司首件工程验收。
守牢红线,严控安全质量。他注重实现项目本质安全,定期组织全体管理人员及班组学习安全质量相关规定,明确管理职责,提升思想意识。2024年,共计开展各类安全教育培训134次,培训人数2892人次。与参建人员签订《质量安全红线管理承诺书》,从一线做起,从过程中做起,严把“红线关”。通过现场检查、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实现了全方位、无死角的质量安全管控。2024年,累计检查12次,共计发现问题95件,并全部整改完成,形成闭环。他全面实施安全穿透式管理,以落实“两单两卡”和网格化为抓手,紧紧抓住打牢基础、教育培训、过程管控、智慧创新、考核激励“五个关键”,建立起“平面分块、立体分层、层块结合”的立体化防护体系,使安全穿透式管理成为提升项目安全水平的有效手段。2024年5月9日,皖赣公司先后组织管内多家单位在文华路连续梁开展穿透式管理现场观摩。尤其在2×100 米转体T构施工过程中,他要求全体人员严格遵循邻近营业线施工的要求,建立领导跟班作业制度在高风险及关键工序作业中,他以身作则,亲自带头跟班作业,确保了京沪高铁运营安全。2024年11月15日,皖赣公司组织管内9家单位在现场开展邻近既有线施工安全穿透式管理现场观摩。
锐意创新,突破技术壁垒。他注重创新改革,大力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发挥群体智慧,带领团队深入研讨施工中的难点和关键,展开攻关和科研,有效激发全员创造性和参与性。通过使用深基坑自动监测系统、连续梁施工全方位监测系统等10余项新工艺、新工装,达到“以工装工艺保质量安全”目标;结合实际,改进小型工装器具,探索推出挂篮吊带U型调节钢板、轨道预埋锚杆工装、泄水孔工装、可循环走行标尺等30多项小改小革,节约成本,极大提高施工工效。申报各类专利13项并有7项得到批准,获得省级QC攻关成果2项,尤其是自主研发的“连续梁自动喷淋养护系统”,通过温湿度感应自动养生,杜绝了连续梁混凝土养生不及时、不均匀、不充分等问题发生,获得了中铁一局合理化建议“二等奖”和“十大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并在全局全面推广应用。他组织编写的《连续梁主体质量要求卡控清单》和《连续梁各工序施工前置条件》,有效提高了连续梁施工质量、进度,在全线进行推广。
十五载党徽辉映赤诚初心,军旅岁月铸就铁肩担当。在沪宁合高铁这条承载着时代速度与梦想的钢铁“长虹”上,王建龙坚守的,不仅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桥梁墩柱,更是一条用责任、匠心与创新铺就的“忠诚之路”。那深深扎根大地的桩基、巍然耸立的墩柱、凌空飞架的桥身,如同大地与天空之间最坚实的连接,无声地诉说着这位共产党员和老兵的忠诚、担当与滚烫匠心,将他的钢铁意志与赤诚党性,永恒地浇筑进祖国高铁建设的壮阔版图之中。
王建龙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