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BIM为尺,绘青春建造精度 ——青年工程师范荣浩
范荣浩,这位手握“中铁一局技术能手”称号的青年工程师,身上最鲜明的标签便是“执着专注”。说话时语速不快却逻辑清晰,他以BIM技术为利器,在工程建设的赛道上一路深耕,用毫米级的精准诠释着新时代工程人的成长底色。
初入职场:从“图纸破局”点燃BIM初心
入职初期,二维图纸识读的抽象难点让他倍感压力,“施工人员对着图纸半天理解不了复杂工艺,交底时总怕有偏差”。带着这份直观的现场需求,他主动尝试将二维图纸转化为3D模型,没想到一次“可视化交底”就让施工人员瞬间厘清了技术要点。
这次经历让他看到了技术赋能施工的巨大潜力。“BIM不是纸上谈兵的模型,是能真正解决现场难题的工具。”从此,他一头扎进BIM技术的钻研中,宿舍书桌前堆满了专业书籍,电脑里存满了软件教程,常常对着模型参数调试到深夜。为了夯实理论基础,他自主考取BIM一级证书;为了掌握建模技巧,他缠着项目技术骨干请教细节,把每个知识点都嚼碎吃透。这份对技术的执着,为他后续的实践应用埋下了坚实基础。
莒南攻坚:让BIM技术结出“实效之果”
2024年8月,调任莒南集群项目工程部后,范荣浩将BIM技术的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程实效。面对水利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复杂构筑物,他以施工图纸和进度节点为依据,精细化构建关键构筑物三维模型,通过参数化建模实现结构尺寸、钢筋排布的毫米级还原——这不仅简化了工程量核算过程,更让核算精度大幅提升。
他用BIM模型牵头开展设计优化与碰撞检查,精准控制材料用量,合理规划施工顺序,从源头上减少了交叉冲突;为了让技术落地一线,他推进“可视化交底”,组织施工员、班组长集中交底18场次,深入班组现场示范12次,实现项目技术人员、作业人员一百余人全覆盖,有效减少了工程返工。此外,他还主动分享经验,主导7场项目级BIM培训,将个人能力转化为团队战斗力,为项目高效推进筑牢了技术屏障。这段经历,也让他先后斩获公司“优秀共青团员”“王牌见习生”等荣誉称号。
标准跨越:以“毫米精准”打通标准壁垒
2025年8月,调任香港集群项目工程部,范荣浩迎来了全新的挑战——桌面上堆得满满的英标图纸,以及一本本厚重的国际标准和香港地盘监督作业守则。与内地迥异的图纸标注逻辑、严苛的国际规范,让曾在内地项目中游刃有余的他倍感压力。“高架桥的钢筋节点图用了完全不同的标注方式,一个联系梁的配筋图纸反复修改了十几次。”他回忆道。
那段时间,他的办公桌摆满了各类标准文献:白天跑现场熟悉语言环境与工作流程,摸清香港工地的管理模式;深夜则伏案对照中英文规范,图纸上布满了复杂节点的技术注解,笔记本里写满了“预应力张拉工艺”等特殊要求的剖析笔记。在他看来,BIM技术能帮助打通标准壁垒,“一流工程没有‘差不多’,只有毫米级的精准才能承载起跨区域的信任”。如今,他用BIM模型描画的每一根钢筋、每一个节点,都在推动着内地与香港技术标准的对话融合,为这座城市的基建图谱注入精准力量。
从实习新人到技术能手,从内地工地到国际规范,范荣浩始终以执着专注为导向,以“BIM技术”为支撑。在他眼中,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模型多炫酷,而在于“让每个钢筋节点扎根现实,让每张图纸落地生花”。这位青年工程师,正用青春的精度与温度,在智能建造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

范荣浩个人工作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