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面对的,是400米长、293米宽、重达11386吨的冰冷数据;而他倾注心血的,是1.2万个焊缝节点承载的温度与责任。在全国在建规模最大的高铁站——西安东站施工现场,陕西卓信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中铁一局检测公司)物探检测工程师李亚荣,正是这样一位为钢铁巨鹏把脉问诊的“匠心守护者”。

研究图纸
一、“好工程是干出来的”:做一名“事前诸葛亮”
“优质的工程不是靠检测检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是李亚荣从事检测工作十余年来最深的体会,也是他始终坚守的工作信条。

网架相贯线探伤
面对投影面积达7.5万平方米、山脊主桁架跨度达89米的巨型屋盖,任何一道焊缝的瑕疵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大祸。在这个岗位上,李亚荣深知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预防”,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工程开工前,李亚荣就主动扮演起“事前诸葛亮”的角色。他会提前深入施工一线,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向工友们讲解焊接要点:“这就好比家里包饺子,饺子皮边缘没捏紧,下锅肯定要煮破。我们提前告诉大家怎么把‘边’捏紧,破饺子的情况自然就少了。”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复杂的工艺要求变得通俗易懂,工友们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这种从源头把控质量的方式,让他从单纯的“检查者”转变为人人欢迎的“同行者”。工友们不再把他视为挑毛病的“监工”,而是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共同守护工程质量的战友。有位探伤员最初对他的“预警式工作法”很不理解,觉得这是多此一举。直到有一次,李亚荣提前指出的一种焊接手法问题,避免了大面积返工,那位探伤员特意找到他,激动地说:“小李,多亏了你提前提醒,要不然我们就白忙活了!”
二、“给仪器当翻译”:听懂焊缝的“悄悄话”
检测仪器是李亚荣的“耳朵”,他用这些精密的设备倾听焊缝内部的“悄悄话”。但在1.2万个焊缝节点中,仪器也有“听不到”的盲区,这曾是行业里一道公认的难点。李亚荣不信邪。那段时间,他像个痴迷的技术专家,整天泡在检测现场,反复调试、试验。同事们都说他“着了魔”,连吃饭时都在纸上画着声波传播路径图。经过数月的钻研和多次试验,他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对于薄板,当采用适当增大折射角β时,可以大大提高一次波检测缺陷的覆盖范围”。用他的话说,就是“换了个更好的角度去听,果然就听清了。”
这项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西安东站项目的实际难题,更为行业的检测工艺提升提供了新思路。但李亚荣的创新步伐并未停止。

检测门斗焊缝
面对角焊缝等细微结构,传统的磁粉法和渗透法如同“毛笔蘸墨”,会在构件表面留下难以清理的污点,影响后续施工质量。李亚荣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与同行深入交流,创新性地将表面波检测技术引入站房工程中,用于检测角焊缝和4-8mm薄板焊缝。“这就如同给构件做B超,”他解释道,“既能看清内在问题,还不会弄脏‘皮肤’。”这份执着与巧思,让他在看似无解的难题中,总能找到出路。
三、“把经验熬成糖”:让新手也能“秒懂”
北方的冬天,寒风刺骨。用于耦合探头的化学浆糊常常冻得像冰块,严重影响检测效果。这个问题困扰团队多年,大家都习以为常。直到李亚荣的出现。
他像是个爱琢磨的化学家,尝试了各种方法,最终发现只需在化学浆糊中加入适量工业酒精,问题就迎刃而解。“这就像冬天在汽车玻璃水里加防冻液一样简单。”他笑着说。这个小窍门很快在团队中推广开来,冬季检测质量大幅提升。

检查标准试块
李亚荣的创新远不止于此。在参与桥梁预应力管道摩阻试验时,他发现传统的报检表和记录格式效率低下,计算过程复杂且容易出错。于是,他主动优化改进流程,将预应力管道摩阻试验P1/P2系数计算表编辑成电子表格,把复杂的计算过程变得简单准确。“以前需要半天的工作,现在十分钟就能完成,而且还不会出错。”使用过的同事无不交口称赞。
在300吨堆载法静载试验中,他解决了从试验场地处理到主次梁配置选择、承压板规格的选择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25年6月11日,公司建工资质评定时,地基基础专家组成员,问到正三角形复合地基的承压板边长怎么计算。李亚荣直接回答0.93s。专家组成员直接否定了他,李亚荣没有急着去解释。最后专家组成员用规范公式计算后,和他的计算结果一样。虽然,他的公式和规范上计算公式不一样,但那是把规范公式经过反复的计算和实践以后得出的结论。
李亚荣告诉笔者,“我有一个习惯,平时碰见一些检测知识,就把检测知识记录到笔记本上,用的时候直接翻开就可以了。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亚荣认为,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他还参与了公司第一个2400吨锚桩法静载试验。这些宝贵的经历,都成了他培训的最佳素材。

查看规范
“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撑不起一片天。”这是李亚荣常说的话。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制作成通俗易懂的PPT和简明表格,让新入职的员工也能“秒懂”复杂的检测工艺。他整理的《不同规范对缺陷长度的判定要求对照表》,已经成为团队人手一份的必备工具。

与同事交流学习心得
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团队里走出了4名能独当一面的钢结构检测能手。“李工教给我们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谭宇力动情地说。
四、“家的支撑点”:一盏灯,两处温暖
在钢构厂车间里,粉尘弥漫,机器轰鸣。一天工作下来,摘下防尘面罩,里面都积着厚厚一层灰。这份工作的艰苦,李亚荣很少对家人提起。“说了他们会担心。”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个汉子内心的柔软。

磁粉检测
他深知,自己不仅是3.5万吨钢结构的守护者,更是家庭的顶梁柱。由于项目需要,他经常奔波在不同试验现场——从公司首个2000吨桩锚静载试验,到首个桩基自平衡静载试验,再到需要三次调整有效预应力值的预应力管道试验。每一个“首次”背后,都是无数的加班加点。
每当夜深人静,在项目部的简易宿舍里,他房间的灯总是亮到很晚。那盏灯下,有时是他还在钻研技术难题,眉头紧锁地分析着检测数据;有时是他正在整理培训资料,精心准备着下一次的技术分享;还有时,是他通过手机视频,辅导远在老家的孩子做作业,听听妻子唠叨家常。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视频那头,孩子清脆的声音总是让他心头一暖。“等爸爸把这座大车站建好就回去。”这样的对话,不知重复了多少次。
最让他遗憾的是错过孩子的十七岁生日。那天正好赶上2400吨静载试验的关键阶段,他只能在休息间隙,通过视频看着孩子吹灭生日蜡烛。“孩子很懂事,说要把最大的那块蛋糕留给爸爸。”说到这里,这个能扛起万吨钢结构的汉子,眼里闪着泪光。
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一个真正的男人,既要能扛起万吨钢结构的安全,也要能担起一家人的幸福。那盏常亮的灯,不仅照亮了图纸和数据,更连接着远方那个温暖的家。
五、匠心传承:在焊缝中注入温度

即将竣工的西安东站
如今,站在即将竣工的西安东站工地上,仰望那庞大的钢结构屋盖,李亚荣心中充满自豪。“这些钢结构不只是冰冷的钢铁,它们是有生命的。”他动情地说,“每一个焊缝节点,都倾注着建设者的心血;每一道完美焊缝,都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出行安全。”

现场授课
他会指着那些纵横交错的钢梁告诉新来的同事:“我们的工作,就是确保这些‘钢铁筋骨’足够强壮,能够守护千千万万旅客的安全。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对于未来,李亚荣有着清晰的规划:他要把这些年的经验系统整理,编写成更加完善的培训教材;他还要继续钻研新技术,因为“技术总是在进步,不学习就会落后”;他最大的愿望,是培养更多优秀的检测人才,让匠心精神代代相传。

编制教材
当被问及如何向自己的孩子介绍爸爸的工作时,他想了想说:“我会告诉孩子,爸爸是给大房子检查身体的医生,确保它健健康康,让所有在里面的人都能平安出入。”
这就是李亚荣,一个在钢铁森林中默默守护的普通匠人。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专业与坚守,温暖着冰冷的钢铁;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中国建设者的缩影——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构筑起这个时代的脊梁;用匠心与温情,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