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详细信息
- 详细信息
长春地铁“四大金刚”的地下攻坚战——长春地铁5号线亚泰大街站人物攻坚纪实
在中铁一局二公司长春地铁5号线亚泰大街站的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忙碌的奋斗乐章。四个身着黄色反光马甲、头戴白色安全帽的身影,在钢筋水泥丛林中不停穿梭,他们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 “四大金刚”。他们既是专业精湛的技术管理者,也是冲锋在前的施工一线 “特种兵”,用十五年、七年、五年不同的工龄刻度,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勾勒着城市地下动脉的宏伟蓝图。
“硬核基石” 王永平 —— 施工生产的稳定器
王永平,这位沉稳且干练的生产副经理,无疑是整个亚泰大街站施工团队的核心与灵魂。他的手机相册里,整整齐齐地存放着 3782张施工影像,每一张都详细标注着拍摄日期和工序节点。这些影像,就像是一部部生动的纪录片,真实且全面地记录着亚泰大街站从破土动工到初具规模的全过程。在业主单位组织的百余次突击检查中,王永平总能迅速、准确无误地调出任意施工段的原始记录,仿佛这些资料早已深深铭刻在他的脑海之中。也正是凭借着这份对工作的极致认真与执着坚守,亚泰大街站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零返工” 佳绩,成为其他站点学习的标杆。
2023年,为实现亚泰大街站主体车站封顶这一关键目标,王永平深知任务艰巨,但他毫不畏惧、勇往直前。他亲自组织现场技术人员,充分发扬 “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多次召开专题研讨分析会。面对泥岩界面水处理、二次扣拱沉降等棘手的技术难题,王永平带领团队成员,抽丝剥茧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深入剖析,反复斟酌,一个方案一个方案地严谨论证。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他们终于成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专项施工方案。
方案确定后,王永平又马不停蹄地投身到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工作中。他充分发挥大兵团集中作战的强大优势,明确团队每个成员的责任分工,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资源。在施工过程中,他时刻关注着工程进度和质量,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持续创新工艺工法。最终,他们成功提前3个月实现封顶任务,亚泰大街站也成为全线首个完成封顶的暗挖车站。那一刻,王永平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而自豪的笑容,他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智慧引擎” 杜苗繁 —— 技术创新的驱动者
杜苗繁,作为亚泰大街站技术主管兼工程部副部长,他就像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在复杂的地层中寻找着施工技术创新的“密码”。他始终坚信技术创新的力量,每周都会雷打不动地带领技术人员开展工序研讨及施工工艺学习活动。在他的带领下,技术人员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自己的经验和见解,齐心协力共同攻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道道难题。
在担任项目团支部书记期间,杜苗繁积极策划组织各类主题活动,如紧张激烈的测量比武、细致严谨的质量找茬大比拼、全面深入的青安岗隐患排查交叉互检等。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还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工作中,他充分发挥青年在施工生产中的生力军作用,精心组建了项目青年突击队,带领队员们勇挑工程建设的重担。青年突击队队员们严格遵守项目管理的各项要求,严守安全关、质量关、技术关,他们轮班坚守在施工现场,全力加强现场的协调与保障,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与智慧力量。
在项目科研技术创新的征程上,杜苗繁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他深度参与建立了《长春地铁复杂环境暗挖车站施工关键技术》课题,该课题旨在攻克施工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如穿越富水砂层地质、上部既有管线复杂、地表沉降难以控制等。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杜苗繁和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和值班室,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勘察、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2022年,该课题顺利完成阶段性结题工作,被集团公司及股份公司认定为国内领先技术,并荣获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2023年10月,课题圆满完成结题工作,杜苗繁代表项目技术团队在中铁一局集团公司做结题汇报工作,凭借扎实的研究成果和出色的汇报表现,最终该成果被集团公司认定为国际先进技术,股份公司评定为国内领先技术。截至目前,他成功参与并推动项目取得科研成果专利及软著28 项,企业级工法2项,省部级及国家级QC成果4项,中施企微创新成果3项,集团公司合理化建议3项。杜苗繁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长春地铁5号线的建设开辟出一条创新发展的光明之路。
“精准标尺”魏星 —— 工程精度的捍卫者
魏星,这位90后的东北小伙,人如其名,就像一颗精准的“卫星”,为工程建设提供着毫米级精度的坚实保障。2021年,刚刚走出校园的他,通过校招直接分配到本项目工作,从此开启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初到项目时,面对繁重的任务和紧张的管理人员配置,魏星没有丝毫犹豫与退缩,毅然决然地扛起了责任的重担。
他的生活轨迹每天几乎只有 “工地——办公室——宿舍”三点一线,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始终在高效运转。他合理安排分工,精心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全面细致地跟踪测量放线、基坑开挖及检测试验等关键工序。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环节,他都全神贯注、认真对待,不敢有丝毫马虎与懈怠。通过对现场第一手资料的深入钻研与掌握,他逐渐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敏锐及时地发现施工各环节的异常变化。一旦发现问题,他便迅速与设计、业主单位沟通协调,积极主动推动施工方案的变更,全力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万无一失。
在魏星的安全帽里侧,贴着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写着:“结构安全=良心工程÷侥幸心理”。这看似简单的公式,却深刻蕴含着他对工程质量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严谨态度,让他负责的站点测量数据创造了连续600天“零预警”的惊人奇迹。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少年,到如今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魏星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坚定坚持,赢得了业主监理的高度认可与赞誉,成为了他们口中信得过的“免检产品”。
“活力锐器”王东旭 —— 施工难题的突破者
在大家眼中,王东旭是一个充满激情、沉稳上进、能吃苦耐劳的年轻技术员。2023年,他从查干湖项目调入长春地铁5号线。初到岗位时,面对一张张复杂难懂的施工图纸、一份份深奥晦涩的施工规范和精密复杂的测量仪器,缺少实践经验的王东旭感到压力如山。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和符号,就像神秘的 “摩斯密码” 一样,让他一时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加之对地铁施工工艺的理解尚浅,他在工作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常常有力不从心之感。
但王东旭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始终牢记“要想走得远,先得走得稳,不懂就问”这句话。他积极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前辈们请教学习,无论是在机器轰鸣的施工现场,还是在忙碌有序的办公室,总能看到他虚心求教的身影。前辈们也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不仅在技术上给予他详细深入的指导,还在实践中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操作测量仪器、如何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在前辈们的悉心教导下,王东旭进步飞速,他逐渐熟练掌握了测量仪器的使用技巧,对施工工艺也有了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王东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紧密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工程细节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时常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不仅有力帮助施工过程更加高效顺畅,还为项目节省了成本,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一次施工过程中,遭遇了深基坑降水难题,按照传统方法施工,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王东旭经过反复仔细研究和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种新的施工方法,经过实践验证,该方法成功攻克了难题,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与称赞。
当 “开路先锋杯” 劳动竞赛的锦旗第八次悬挂在项目部时,这“四大金刚”的智慧早已深深融入到车站的每一处肌理。杜苗繁的专利技术化作支护体系的神经网络,为车站的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魏星的测量数据成为结构安全的数字孪生,确保了每一个施工环节的精准无误;王东旭的调度算法流淌在混凝土输送泵的血管里,让施工节奏更加流畅高效;而王永平的时间管理哲学,则凝结成车站穹顶上那排精准对位的预埋件,无声地见证着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寒来暑往,这四个身影依然在施工现场忙碌奔波着,他们继续用心丈量着这条地下长街。他们的工装沾过春天的泥、夏天的汗、秋天的霜、冬天的雪,但他们从未有过一句抱怨,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在长春地铁 5 号线的建设大军里,王永平、杜苗繁、魏星和王东旭只是其中的杰出典型代表,还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建设者拼搏在施工一线。他们或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凭借多年积累的精湛技艺为工程保驾护航;或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与热忱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他们奋斗着、努力着、拼搏着,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故事。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将化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行的磅礴动力,为长春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无限活力。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也将继续携手并肩、砥砺前行,为长春地铁5号线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崭新篇章。
工作中的王永平
工作中杜苗繁
工作中的魏星
工作中的王东旭
最新新闻
更多>>